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論衡》原文注釋及翻譯及注釋篇一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屯次比近,,三將死,子弟幼弱,,權悉以兵并蒙,。蒙固辭,陳啟顧等皆勤勞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書三上,,權乃聽,。蒙于是又為擇師,使輔導之,,其操心率如此,?!尽遏斆C過蒙屯下》原文及翻譯】《魯肅過蒙屯下》原文及翻譯。
魯肅取代周瑜(為水軍都督),,當陸口駐屯,,到達呂蒙所在的屯下。魯肅(當時)對呂蒙還比較輕視,。有人對魯肅說:“呂將軍的功名一天比一天顯著,,不可以用舊眼光來看待,您應當去拜訪他,?!保斆C)就去拜訪呂蒙。酒過三巡,,呂蒙問魯肅:“您受到重任,,與蜀漢的關羽作為鄰居,您將用什么辦法來防止不測的發(fā)生,?”魯肅輕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適就怎么辦吧,。”呂蒙說:“現(xiàn)在長江東西雙方(指西蜀和東吳)雖然看上 本文來自學優(yōu)高考網(wǎng)end#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樣,,而關羽實際上是像熊虎一樣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預訂好應急方案呢,?”呂蒙于是為魯肅籌劃了五個應急方案,,魯肅就站起來離開自己的坐席,靠近呂蒙拍著呂蒙的背說:“呂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謀略竟然已經(jīng)達到了這樣的高度?!濒斆C就拜望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交為摯友后分別。當時呂蒙屯軍與成當,、宋定,、徐顧非常的靠近。這三位將軍戰(zhàn)死后,,他們的兒子都還很小。孫權想把這三人的軍兵,,全都給呂蒙,??墒菂蚊蓤詻Q的辭讓,,說這三位將軍勤勞國事,,為國家戰(zhàn)死,,國家還是不應該為了暫時的利益而忘記這些孤兒?!尽遏斆C過蒙屯下》原文及翻譯】文章《魯肅過蒙屯下》原文及翻譯出自
之:動詞,,到。
過:到,,到達,。
意:心思。
輕:輕視,,藐視,。
故意:原來的想法;故:原來,,以前,。
宜:應當。
詣:拜訪,。
虞(yú):意料,,預料。
造次:魯莽,,輕率,,大意。
拊(fǔ):撫摸,。
拜:拜望,,拜見。
比近:靠近,?!尽遏斆C過蒙屯下》原文及翻譯】默認分類接近。
悉: 全,,都,。
率:大概,大略,。
固:堅決地,。
日顯:日益顯赫。
或:有的人,。
《論衡》原文注釋及翻譯及注釋篇二
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認為“天者,,群物之主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疤斓刂镆?,以養(yǎng)人”(《春秋繁露·服制象》),。等人的《白虎通德論》則認為天是“居高理下為人鎮(zhèn)”的統(tǒng)治者。他們把人間的一切都說成是天有意安排的。在本篇里集中批判了這種神學目的論,,闡述了他的自然觀,。
王充認為,天地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人和萬物都是天地運動施放出來的“恬淡無欲,,無為無事”的“氣”構成的,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俗儒“以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絲麻以衣人”,,是“不合自然”的說法“未可從也”。
繼《譴告篇》之后,,王充在本篇中用“自然無為”的自然觀,,進一步批判了俗儒鼓吹的自然災變是上天用來譴告君王的謬論。他認為,,“夫天無為,,故不言。災變時至,,氣自為之”,,“氣變之見,殆自然也”,。他明確指出,,譴告說的產(chǎn)生,是政治腐壞的結果,,“譴告之言,,衰亂之語也?!笔撬兹甯鶕?jù)亂世中人們“相譏以禮”的道理,,“以心推況”出來的主觀臆造。
但是王充把“天道無為”的自然觀,,錯誤地應用到社會歷史領域,,把“無為”作為人類活動的最高準則,對社會現(xiàn)象作出了不科學的解釋,。
54·1天地合氣(1),,萬物自生(2),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萬物之生,,含血之類(3),知譏知寒,。見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見絲麻可衣,,取而衣之?;蛘f以為天生五谷以食人(4),,生絲麻以衣人(5)。此謂天為人作農(nóng)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6),故其義疑,,未可從也,。試依道家論之(7)。
(1)氣:又稱元氣,。參見4·1注(4),。
(2)王充認為,萬物是由物質性的“氣”自然形成的,,這種自然觀是與天是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萬物的觀點相對立的,。
(3)含血之類:含有血氣的動物,這里指人類,。
(4)食(sì飼):通“飼”,。食人:給人吃。
(5)衣(yì義):作動詞,,穿,。衣人:給人穿。
(6)自然:自然而然,。
(7)道家:以先秦老子,、莊子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學說,。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學說形成明顯對立,。其后,,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tǒng)治者所重。漢武帝時,,獨尊儒術,,黃老漸衰。
天施放的陽氣與地施放的陰氣相互交合,,萬物就自然產(chǎn)生出來了,,如同夫婦的精氣交合,子女就自然產(chǎn)生出來一樣,。萬物的產(chǎn)生,,其中含有血氣的人類,知道饑餓知道寒冷,。他們發(fā)現(xiàn)五谷可以食用,,就取五谷作為食物;發(fā)現(xiàn)絲麻可以作衣服,,就取絲麻做成衣服穿,。有的解釋認為天生出五谷供給人們吃,生出絲麻供給人們穿,。這是說天在給人類充當農(nóng)夫和桑女之類的人,,這不符合天道自然的道理,所以這種觀點是值得懷疑的,,不可信從,。試按照道家的觀點來論證一下這個問題。
54·2天者,,普施氣萬物之中(1),,谷愈饑而絲麻救寒(2),故人食谷,、衣絲麻也,。夫天之不故生五谷絲麻以衣食人(3),由其有災變不欲以譴告人也(4),。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氣自變而人畏懼之,。以若說論之,厭于人心矣(5),。如天瑞為故(6),,自然焉在?無為何居(7),?
(1)施:散布,,施放。普施氣萬物之中:意即天在普遍地散布氣,,萬物是承受了這種氣而形成的。
(2)愈饑:解除饑餓,,充饑,。救寒:消除寒冷,御寒,。
(3)故:故意,,有意識地。
(4)由:通“猶”,,就像,。譴告:譴責,告誡,。
(5)厭:滿意,,心服。
(6)天瑞:王充認為祥瑞是由氣形成的,,所以稱“天瑞”,。
(7)無為:道家哲學思想。即順應自然的變化之意,。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無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應以“無為”為主,。
天普遍地散布氣于萬物之中,谷物能充饑而絲麻能御寒,,所以人類吃谷物,、穿絲麻。天不是有意識地生出五谷絲麻來給人類吃穿,,就像出現(xiàn)了自然災變不是天想用它來譴責告誡人一樣,。物自然地產(chǎn)生出來而人類穿它吃它,氣自然地產(chǎn)生災變而人類畏懼它,。以這樣的解釋來論述它,,就能使人心服了,。如果祥瑞是天有意安排的,那么,,自然的道理在哪里呢,?無為的道理又在何處呢?
54·3何以天之自然也(1),?以天無口目也,。案有為者(2),口目之類也,??谟扯坑暎惺扔趦?,發(fā)之于外(3),,口目求之,得以為利,,欲之為也,。今無口目之欲,于物無所求索,,夫何為乎,?何以知天無口目也?以地知之,。地以土為體,,土本無口目。天地,,夫婦也,,地體無口目,亦知天無口目也,。使天體乎,?宜與地同。使天氣乎,?氣若云煙,,云煙之屬,安得口目,?
(1)“何以”下脫一“知”字,。據(jù)下文“何以知天無口目也”可證。
(2)有為:與“無為”相對,,指有意識行為之物,。
(3)發(fā):表現(xiàn)。
根據(jù)什么知道天的自然無為呢,?就是根據(jù)天沒有口目這一點知道的,??疾旆彩怯幸庾R行為的東西,都具有口目這一類器官,。嘴巴要吃東西而眼睛要看東西,,內心里產(chǎn)生嗜好欲望,就會在外面表現(xiàn)出來,,用嘴巴和眼睛去尋求,,要得到了才會滿足,這是欲望所產(chǎn)生的作用?,F(xiàn)在天既然沒有口目所產(chǎn)生的欲望,,對事物無所追求和索取,它怎么會有意識地行動呢,?根據(jù)什么知道天沒有口目呢,?根據(jù)地的情況知道這一點。地以土為形體,,土原本就沒有口目。天地,,如同夫婦,,地體沒有口目,也就知道天沒有口目了,。如果說天是形體嗎,?那就該與地體相同。如果說天是氣嗎,?氣就像云煙一樣,,云煙這類東西,哪里會有口目呢,?
54·4或曰:“凡動行之類,,皆本無有為(1)。有欲故動,,動則有為,。今天動行與人相似,安得無為,?”曰(2):天之動行也,,施氣也,體動氣乃出,,物乃生矣,。由人動氣也,體動氣乃出,,子亦生也,。夫人之施氣也,,非欲以生子,氣施而子自生矣,。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謂天自然無為者何,?氣也。恬淡無欲(3),,無為無事者也,,老聃得以壽矣(4)。老聃稟之于天(5),,使天無此氣,,老聃安所稟受此性?師無其說而弟子獨言者,,未之有也(6),。
(1)無有:對這兩個字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吳承仕,、劉盼遂認為“有”字衍,,孫人和認為“無”字衍,我們同意“無”字衍的看法,。
(2)以下是王充對上面觀點的駁斥,。
(3)恬淡:亦作“恬惔”。清靜而不想有所作為,。
(4)老聃(dān丹):參見4·4注(20),。
(5)稟:承受。之:指“氣”,。
(6)王充用這個比喻是想說明,,天以及它施放的氣是清靜無為的,所以老聃承受了這種氣,,才具有清靜無為的本性,。但這個比喻本身是錯的。
有人說:“凡是有動作行為的東西,,都以有為作根本,。有了欲望就會有意識地行動,有行動就是有為?,F(xiàn)在天的動作行為與人的動作行為相類似,,怎么會是無為的呢,?”我說:天的動作行為就是散布氣,天體動作氣才散布出來,,萬物才產(chǎn)生,。如同人運動精氣,人體動作精氣才出來,,子女也就產(chǎn)生了,。人施放精氣,并不是想借此生子女,,是精氣施放而子女就自然產(chǎn)生了,。天體運動并不想借此創(chuàng)生萬物,然而萬物卻自己產(chǎn)生了,,這就叫“自然”,;天體施氣并不是想要創(chuàng)造萬物,而萬物承受氣卻自己形成了,,這就叫“無為”,。什么叫天的自然無為呢?就是施放氣了,。氣是清靜而沒有什么欲望,,無為無事的東西,老聃承受了氣而長壽,。老聃從上天承受了氣,,如果上天沒有這種氣,,老聃怎么能承受它而具有這種天性呢,?老師沒有講過的,學生卻能獨自講出來,,這樣的事情從來沒有過,。
54·5或復于桓公(1),公曰:“以告仲父(2),?!弊笥以唬骸耙粍t仲父,二則仲父,,為君乃易乎,?”桓公曰:“吾未得仲父,故難,;已得仲父,,何為不易(3)!”夫桓公得仲父,,任之以事,,委之以政,,不復與知?;侍煲灾羶?yōu)之德與王政而譴告人(4),,則天德不若桓公,而霸君之操過上帝也(5),。
(1)復:復命,。報告執(zhí)行使命的情況?;腹簠⒁?·2注(12),。
(2)仲父:即管仲。參見3·2注(12),。
(3)以上事參見《韓非子·難二》,。
(4)皇天:對天的尊稱。人:這里指君王,?!罢毕旅摗半S”字?!叭恕睘椤爸弊中握`,,下文“而謂天與王政,隨而譴告之”,,可證,。
(5)霸君:在諸侯中稱霸的君王。這里指齊桓公,。操:操行,,品行。
有人向齊桓公報告執(zhí)行使命的情況,,齊桓公說:“把這件事告訴仲父,。”左右的臣子說:“一次有人來報告,,說去找仲父,;二次有人來報告,又說去找仲父,,做君王那么容易嗎,?”齊桓公說:“我沒有得到仲父,所以感到難做,;已得到仲父,,有什么不容易做呢!”齊桓公得到仲父,任用他掌管國家大事,,委托他處理政務,,自己不再參與過問?;侍煲运粮叩牡赖掳颜嗍谟杈醵笥忠l責告誡他,,那么皇天的道德不如齊桓公,而齊桓公這位霸主的品行卻超過上帝了,。
54·6或曰:“桓公知管仲賢,,故委任之;如非管仲,,亦將譴告之矣,。
使天遭堯、舜(1),,必無譴告之變(2),。”曰:天能譴告人君,,則亦能故命圣君,,擇才若堯、舜,,受以王命(3),,委以王事,勿復與知,。今則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廢德,,隨譴告之,,何天不憚勞也(4)?曹參為漢相(5),,縱酒歌樂,,不聽政治,,其子諫之,,笞之二百(6)。當時天下無擾亂之變,?;搓栬T偽錢(7),吏不能禁,,汲黯為太守(8),,不壞一爐,不刑一人,高枕安臥,,而淮陽政清(9),。
(1)遭:遇上,碰到,。
(2)變:災變,。
(3)受:通“授”。
(4)憚:怕,。不憚勞:不怕勞累,、麻煩。
(5)曹參:(,?~前190),,字敬伯,沛縣(今屬江蘇)人,,漢初大臣,。后繼蕭何為漢惠帝丞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guī)曹隨”之稱。
(6)笞(chī吃):笞刑,。用竹板或荊條打脊背或臀腿,。以上事參見《史記·曹相國世家》。
(7)淮陽:郡名,,國名,。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都于陳(今淮陽),,惠帝后時為郡,時為國,。成帝時轄境相當于今河南淮陽,、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為陳國,。
(8)汲黯:參見40·4注(2)。太守:本為戰(zhàn)國時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時,,改郡守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9)以上事參見《史記·汲鄭列傳》,。
有人說:“齊桓公知道管仲賢良,,所以委任他,;如果不是管仲,上天也將要譴責告誡齊桓公的,。如果上天遇到堯、舜這樣的君王,,必定不會出現(xiàn)譴責告誡的災變,。”我說:天能夠譴責告誡君王,,那么也能夠有意識地任命圣明的君王,,選擇才智像堯、舜這樣的人物,,授予他君王之權,,委任他行君王之事,也不再參與過問人間的政事了?,F(xiàn)在卻不是這樣,,生出昏庸無道的君王,,不行天道拋棄道德,,天隨后又譴責告誡他,天為何如此不怕麻煩呢,?曹參任漢代的丞相,,放縱飲酒,歡歌取樂,,不過問政治,,他的兒子規(guī)勸他,他卻打了兒子二百板,。當時天下并沒有因此發(fā)生擾亂的事變?;搓柕胤借T造假錢,官吏無法禁止,,汲黯任淮陽太守,,不毀壞一座鑄錢爐,,不懲罰一個鑄造假錢的人,每天高枕安臥,,而淮陽的社會卻很安定。
54·7夫曹參為相,,若不為相,;汲黯為太守,若郡無人,,然而漢朝無事,,淮陽刑錯者(1),參德優(yōu)而黯威重也,。計天之威德,,孰與曹參、汲黯,?而謂天與王政,,隨而譴告之,是謂天德不若曹參厚,,而威不若汲黯重也,。蘧伯玉治衛(wèi)(2),子貢使人問之(3),;“何以治衛(wèi),?”對曰:“以不治治之(4)。論衡--自然篇全文原文譯文注釋論衡--自然篇全文原文譯文注釋,?!狈虿恢沃危瑹o為之道也,。
(1)錯:通“措”,。廢置,擱置,。刑錯:刑罰廢置不再使用,。
(2)蘧伯玉:參見28·51注(1)。衛(wèi):春秋時衛(wèi)國,,在今河南北部滑縣一帶,。(3)子貢:參見1·5注(8)。
(4)以上事參見《淮南子·主述訓》,?!爸涡l(wèi)”作“為相”,“問之”作“往觀之”,。
曹參任丞相,,好像沒有擔任丞相一樣,;汲黯當太守,好像淮陽郡沒有這個人一樣,,即使這樣,,漢朝沒有發(fā)生什么事變,,淮陽廢棄刑罰不用,,是因為曹參的道德好而汲黯的威望高的緣故。衡量天的威望與道德,,跟曹參,、汲黯的相比,哪個高呢,?而認為天參與了君王的政治,,隨后又譴責告誡君王,這是說天的道德不如曹參的好,,而威望不及汲黯的高了,。蘧伯玉治理衛(wèi)國,子貢讓人問他:“用什么方法治理衛(wèi)國,?”蘧伯玉回答說:“用不治的方法去治理它,。”這種不治而治的方法,,就是無為的道理,。
54·8或曰:“太平之應,河出圖(1),,洛出書(2),。不畫不就,不為不成,,天地出之,,有為之驗也。張良游泗水之上(3),,遇授太公書(4),,蓋天佐漢誅秦,故命令神石為鬼書授人(5),,復為有為之效也,。”曰:此皆自然也,。夫天安得以筆墨而為圖書乎,?天道自然,故圖書自成,。晉唐叔虞,、魯成季友生(6),,文在其手,故叔曰“虞”,,季曰“友”,。宋仲子生(7),,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三者在母之時,,文字成矣,。而謂天為文字(8),在母之時,,天使神持錐筆墨刻其身乎,?
(1)河出圖:參見16·16注(3)“河不出圖”條。
(2)洛出書:參見19·12注(4),。
(3)張良:參見7·4注(4),。泗(sì四)水:泗,當作“汜”,?!端?jīng)注》:“沂水于下邳縣北,西流分為二,,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水;一水逕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間以為圯。昔張子房遇黃石公于圯上,,即此處,。是張良會黃石公于小沂水,非于泗水,。小沂水別沂水而復注泗,,故曰汜水?!?/p>
(4)遇黃石公授太公書:傳說張良早年在汜水的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自稱黃石公的老人,,送給他一部《太公兵法》。參見本書《紀妖篇》,。
(5)神石:指“黃石公”,,傳說他是一塊黃石變的,。鬼書:指黃石公授與張良的《太公兵法》。
(6)晉唐叔虞:周武王的兒子,,名虞,,封于唐,后因唐改為晉,,所以稱晉唐叔虞,。據(jù)《左傳·昭公元年》記載,他生下來,,手上就有“虞”的字樣,。魯成季友:春秋時魯國君魯桓公的小兒子,名友,,字成季,。據(jù)《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記載,他生下來,,手上就有“友”的字樣,。
(7)宋仲子:參見23·19注(4)。
(8)而:如,。
有人說:“太平盛世的瑞應,,是黃河出現(xiàn)圖,洛水出現(xiàn)書,。圖不畫不成,,書不寫不成,天地出示了河圖,、洛書,,這是上天有意識活動的證明。張良游蕩在泗水旁,,遇到黃石公授與太公書,,大約是上天輔佐漢朝滅亡秦朝,有意命令神石寫成兵書授與張良,,這又是上天有意識活動的證明,。”我說: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上天怎么會用筆墨來寫成圖書呢,?天道自身如此,所以圖書自己生成,。晉唐叔虞,、魯成季友出生之時,有文字在他們的手上,所以叔的名字叫“虞”,,季的名字叫“友”,。宋仲子出生之時,有文字在她的手上,,文字是“為魯夫人”,。這三個人在母體里的時候,手上的文字就已經(jīng)形成了,。如果說這些字是天寫成的,,難道是他們還在母體里的時候,上天命令神拿錐子筆墨把文字刻寫在他們身上的嗎,?
54·9自然之化,,固疑難知,,外若有為,,內實自然。是以太史公記黃石事(1),,疑而不能實也,。趙簡子夢上天(2),見一男子在帝之側(3),。后出,,見人當?shù)溃?),則前所夢見在帝側者也(5),。論之以為趙國且昌之狀也(6),。黃石授書,亦漢且興之象也,。妖氣為鬼(7),,鬼象人形,自然之道,,非或為之也,。
(1)太史公:指司馬遷。參見3·4注(18),。
(2)趙簡子:參見10·10注(4),。
(3)帝:天帝。
(4)當:擋,。當?shù)溃簲r在路上,。
(5)以上事參見本書《紀妖篇》。
(6)論之:議論這件事的人,。這里實際上就是王充本人,。他認為國家將興或將亡,必有吉或兇的征兆出現(xiàn),,它們不是天有意識降下的,,而是由氣自然形成的,。參見本書《訂鬼篇》?!盃睢碑斪鳌把?,“妖”或作“祆”,與“狀”形近,,又涉下文“象”而誤,。
(7)妖氣為鬼:王充認為,人死后精神不能為鬼,,但他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他認為鬼神也是由氣自然形成的,是吉兇的一種征兆,。參見本書《訂鬼篇》,。
自然的變化,本來就難以斷定難以弄清,,在外像是有意識的,,在內實際上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太史公記載黃石這件事時,,也感到疑惑而不能證實,。趙簡子做夢到了天上,看見一位男子在天帝的旁邊,。后來趙簡子外出,,看見有人攔在路上,就是前面所夢見的在天帝旁邊的那個人,。議論這件事的人認為這是趙國將要興起而出現(xiàn)的妖象,。黃石公授兵書給張良,也是漢朝將要興盛的征兆,。妖氣形成鬼,,鬼像人的形狀,這是自然的道理,,不是誰有意識地把它創(chuàng)造出來的,。
54·10草木之生,華葉青蔥(1),,皆有曲折,,象類文章(2)。謂天為文字,,復為華葉乎,?宋人或刻木為楮葉者(3),三年乃成。曰(4):“使地三年乃成一葉(5),,則萬物之有葉者寡矣(6),。”如孔子之言(7),,萬物之葉自為生也,。自為生也,故能并成,。如天為之,,其遲當若宋人刻楮葉矣。觀鳥獸之毛羽,,毛羽之采色,,通可為乎(8)?鳥魯未能盡實,。
(1)華(huā花):同“花”,。
(2)文章:錯綜華美的色彩或花紋。
(3)宋:春秋時宋國,。參見16·26注(5),。楮(chǔ楚):楮樹,,樹皮纖維為造紙原料,。楮字下有原本校語“一本作約”。
(4)孔子:《列子·說符篇》,、《韓非子·喻老篇》,、《淮南子·泰族訓》并作“列子”。又“地”上當有“天”字,?!读凶印贰ⅰ俄n非子》,、《淮南子》并作“天地”,。上文“謂天為文字,復為華葉乎”,,可證,。列子:即,亦作圄寇,、圉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道家,鄭國人,?!肚f子》中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道家尊他為前輩。相傳他著有《列子》一書,。原書早佚,,今本《列子》可能是晉代人假托的著作。
(5)“地”字上應補“天”字,。見上注(4),。
(6)引文參見《韓非子·喻老》。
(7)孔子:當為“列子”,,見上注(4),。
(8)通:“通”字不辭,當作“遏”,。通“曷”,。
】
草木的生長,花葉蒼翠茂盛,,都有曲折的紋脈,,像文字圖案一樣,要說那些人手上的文字是天寫成的,,那么花葉又該是天造的嗎,?宋國有人用木頭刻成楮樹葉,三年才刻成功,。列子說:“如果天地三年才生成一片葉子,,那么萬物中有葉子的就太少了?!闭缌凶铀f的,,萬物的葉子是自然而然地生出來的。因為是自己生出來的,,所以才能同時長出許多葉子,。如果說是天有意識創(chuàng)造的,那么葉子的生長就會像宋人刻楮葉那樣緩慢了,。觀察鳥獸的毛羽,,毛羽上的各種彩色,難道可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出來嗎,?只用鳥獸作比喻,,還不能完全證實這個道理。
【原文】
54·11春觀萬物之生,,秋觀其成,,天地為之乎?物自然也,?如謂天地為之,,為之宜用手,,天地安得萬萬千千手,并為萬萬千千物乎,?諸物在天地之間也,,猶子在母腹中也。母懷子氣,,十月而生,,鼻口耳目,發(fā)膚毛理(1),,血脈脂腴(2),,骨節(jié)爪齒,自然成腹中乎,?母為之也,?偶人千萬(3),不名為人者,,何也,?鼻口耳目,非性自然也(4),。
(1)理:皮膚的紋理,。
(2)血:血液。脈:脈絡,。脂:脂肪,。腴(yú魚):肥肉。
(3)偶人:木人,、泥人之類的假人,。
(4)性:天生的。
春天觀看萬物的生長,,秋天觀看萬物的成熟,是天地有意識地制造出來的呢,?還是萬物自然生成的呢,?如果認為是天地制造的,制造應當用手,,天地怎么會有千千萬萬只手,,同時制造出千千萬萬的東西呢?各種東西在天地之間,,如同子女在母親的腹中,。母親懷上了產(chǎn)生子女的氣,足十個月就生下孩子,,孩子的鼻口耳目,,頭發(fā)皮膚汗毛紋理,,血液脈絡脂肪肥肉,骨骼關節(jié)指甲牙齒,,是在母腹中自然長成的呢,?還是母親有意制造的呢?木人,、泥人雖然成千上萬,,不能稱之為人,為什么呢,?因為它們的鼻口耳目,,并不是天生自然如此的。
54·12武帝幸王夫人(1),,王夫人死,,思見其形。道士以方術作夫人形(2),,形成,,出入宮門,武帝大驚,,立而迎之,,忽不復見。蓋非自然之真,,方士巧妄之偽(3),,故一見恍忽(4),消散滅亡,。有為之化,,其不可久行,猶王夫人形不可久見也,。道家論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故自然之說未見信也(5),。
(1)武帝幸王夫人:“王夫人”當是“李夫人”之誤,。本書《亂龍篇》紀此事正作李夫人?!稘h書·外戚傳》:“李夫人死,,方士少翁致其神?!蓖醭鋼?jù)此而言,。惟《史記·封禪書》作王夫人事,后學經(jīng)據(jù)《史記》,,改本文為“王夫人”,。
(2)道士:參見47·4注(20),。方術:法術。
(3)方士:即道士,。漢代著作中兩詞通用不別,,指好求神仙方術的人。如秦始皇時“入海求仙”的徐福,;漢文帝時“望氣取鼎”的新垣平,;漢武帝時自言能“致鬼”見李夫人的李少翁等皆是。
(4)恍忽:同“恍惚”,。不清楚,,不真切。
(5)見:被,。
漢武帝龐愛李夫人,,李夫人死后,漢武帝想看到她的形體,,道士用法術作出了李夫人的形象,,形象作成后,在宮門內外出入,,漢武帝很驚異,,站起來去迎接她,忽然形象不再出現(xiàn),。因為這不是自然產(chǎn)生的真實形象,,而是道士弄虛作假搞出來的假象,所以一出現(xiàn)就不清楚,,很快就消散滅亡了,。人為的變化,它是不能長久存在的,,如同李夫人的形象不可能長時間出現(xiàn)一樣,。道家論述自然的道理,不知道引用具體的事物來證明自己的言行,,因而他們的自然之說沒有被人們所相信,。
54·13然雖自然,亦須有為輔助,。耒耜耕耘(1),因春播種者(2),,人為之也,。及谷入地,日夜長夫(3),,人不能為也,?;驗橹撸瑪≈酪?。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者(4),,就而揠之(5),明日枯死(6),。夫欲為自然者,,宋人之徒也(7)。
(1)耒耜(lěi sì壘四):古代一種翻土的農(nóng)具,。耘(yǔn云):除草,。
(2)因:順應,趁著,。
(3)夫:據(jù)遞修本應作“大”,。
(4)閔(mǐn敏):憂慮,擔心,。
(5)揠(yà亞):拔,。
(6)以上事參見《·公孫丑上》。
(7)徒:類,。
【譯文】
然而萬物雖說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但也還需要人的有意識的行動給予輔助。論衡--自然篇全文原文譯文注釋文章論衡--自然篇全文原文譯文注釋出自54·14問曰:“人生于天地,,天地無為,,人稟天性昔,亦當無為,,而有為,,何也?”曰:至德純渥之人(1),,稟天氣多,,故能則天(2),自然無為,。稟氣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3),。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類圣賢,故有為也,。天地為爐,,造化為工(4),,稟氣不一,安能皆賢,?賢之純者,,黃、老是也(5),。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黃、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無為,正身共己而陰陽自和(6),,無心于為而物自化,,無意于生而物自成。
(1)渥(wò握):厚,。
(2)則:效法,。則天:以天道為準則。
(3)不肖:不似,。原意特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說文·肉部》:“肖,,骨肉相似也,;從肉,小聲,。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p>
(4)造化:創(chuàng)造化育萬物,,這里指自然變化。
(5)黃,、老:黃帝與老子,,道家尊二人為始祖。黃帝:參見8·6注(1),。老子:參見4·4注(20),。
(6)共(gōng恭):通“恭”。莊嚴,。正身共己:形容端莊嚴肅的樣子,。
有人問:“人生在天地之間,天地沒有意識,,人承受了天性,,也應當沒有意識,而人卻是有意識進行活動的,,這是什么道理呢,?”回答說:道德最高尚、純厚的人,,承受天的氣最多,,所以能效法天,就能達到自然無為的境界,。承受天的氣薄而又少的人,,不遵從道德規(guī)范,與天地不相似,,所以叫不肖,。不肖,就是不相似,。與天地不相似,,與圣賢不相同,所以就有意識的活動,。天地像熔爐,,自然的變化像工匠,承受天的氣不一樣,,怎么能人人都是圣賢呢,?圣賢中最純的人,是黃,、老,。黃,是指黃帝,;老,,是指老子。黃帝,、老子的操行,,身心清靜無所追求,端莊嚴肅而陰陽之氣自然調和,,無心于有意識的活動而萬物自然變化,,無意于萬物的產(chǎn)生而萬物自己生成。
54·15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1),。”垂衣裳者,,垂拱無為也(2),。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惟天為大,惟堯則之(3),?!庇衷唬骸拔∥『酰?),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5)?!敝芄唬?):“上帝引佚(7),。”上帝,,謂舜,、禹也(8)。舜,、禹承安繼治,,任賢使能,恭己無為而天下治,。舜,、禹承堯之安,堯則天而行,,不作功邀名(9),,無為之化自成,故曰“蕩蕩乎民無能名焉(10)”,。年五十者擊壤于涂(11),,不能知堯之德,蓋自然之化也,。
(1)垂衣裳:高亨認為,,“垂,當借為綴,。綴,,縫也,。綴衣裳調制衣裳也?!笨蓚湟徽f,。垂衣裳,秦漢間常用以比喻無為之治,。引文參見《周易·系辭下》。
(2)拱(gǒng鞏):拱手,。垂拱:垂衣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