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一
教學內容: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3.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
教學課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長2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另一個長3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
學具:
每四人一組,,長2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長3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各一個,,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感知面積的意義
1,、感受物體的表面
同學們,今天鐘老師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大家有信心來上好這節(jié)課嗎?有信心的話咱們同桌之間擊個掌,,(孩子們擊掌)我也來(老師加入學生的擊掌中,,從第一排開始從左向右依次與學生擊掌,停留在與一個學生擊掌的過程中),。老師的手掌面大還是他的大?(學生進行比較)同學們,請把你的手掌輕輕地放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比比看,,數學書的封面大還是手掌面大,。(學生進行比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還是數學書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還是黑板面大(師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還是黑板面大,。
師:剛才我們說手掌、數學書,、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體,,他們有的大,,有的小,像這樣物體的表面的大小,,這是他們的面積(板書:物體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們的面積)。今天我們來研究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師:誰能舉例說說什么叫面積?(師拿出數學書摸數學書的封面)如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2,、感受封閉圖形的面積。
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圖形有大小嗎?
課件出示:
選一組你喜歡的圖形涂上顏色,,比較這組圖形的大小,說說在比較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情預設:大部分學生都選擇(1)或(3),,不選擇(2),適時提問,,為什么不選擇(2),,學生會認為(2)的圖形無法比較,,因為這個圖形是不封閉的。這時老師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讓課件上的其余四個封閉圖形進行鋪展變色,。)
師:可見封閉圖形也有大小,。(板書:封閉圖形)我們說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二,、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一)觀察法
師:孩子們,咱們來玩一個比大小的游戲
直接出示兩個非常明顯的有大小之分的圖形,。
哪個面積比較大?你怎么比的?(板書:觀察法)
師:兩個面積相差比較大的圖形,,我們只要觀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較出它們面積的大小。
(二)重疊法
師:這兩個看上去相似的圖形,,你有什么好辦法比較出它們的辦法?
預設:重疊法,,移多補少法
師:就聽你的,我們用重疊法來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板書:重疊法、移多補少法)
(三)測量法
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個長方形的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fā)認知沖突,,怎么辦?
(預設:學生可能會說用尺子量,比周長,。學生猜測周長相等,,面積也就相當)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二
1、借助方格紙,,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交流,,知道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3、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重點: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
難點:圖形的等積變換。
(一)新課教學
1,、小組討論: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2、小組內觀察書中p16頁的13幅圖形面積。
3,、你是怎么知道的,,用哪種方法判斷的?
5、判斷方法:直接比較法,、平移法,、數方格法、拼湊法,、割補法,。
(二)練習:練一練p17
1、下面哪些圖形的面積與圖1一樣大?(用分割和平移法來判斷)
2,、 3題(用拼湊法來判斷)
3,、 4題(用割補法來判斷)
(三)總結
比較圖形的面積
直接比較法
平移法
數方格法
拼湊法
割補法
本節(jié)課我是按照學生自學的形式開展的。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總結出圖形間的關系,,能判斷出圖形面積的大小。但用的方法最多的是數方格,、平移和割補,,學生掌握的情況一般。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三
1,、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認識組合圖形的特征,,掌握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方法,并能準確掌握和計算簡單組合圖形的面積,。
2、通過自主合作,,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識。
3,、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圖形和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舉和學習好數學的自信心,。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四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新教材三年級下冊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jié)課主要是圖形面積開始,,也是以后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面積計算打基礎,。
1,、能探索總結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計算公式
2、會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
3,、做到認真操作,、積極思考、主動探索,。
能探索總結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探索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依據嘗試教學理論和新課標的改革,,本節(jié)課采用嘗試教法,,同時利用多媒體演示教學方法。如:讓學生在小組里用學具任意擺出三個不同的.長方形,,并把數據填入表里,,再量出給出的長方形的長、寬,,量出它們的面積,。通過這兩次活動,使學生出步體會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
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2,、動手操作學習的方法,。
1、首先出示媒體長方形,,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出它們的面積,,讓學生觀察并說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長,、寬個是幾厘米,?這樣為學生下步的動手操作創(chuàng)設情景,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
2,、導入新課
3、學習新課:
(2)手操作,、初步感知
學生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領悟數學思想的方法,,操作是不可少的,。學生在操作中手、腦并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3)直觀演示,,明確道理
充分發(fā)揮媒體教學功能,作到直觀,、形象,,動態(tài)地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形象思維提供了依據,。較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演示為:
a、出示長方形面積24平方厘米(長6厘米,、寬4厘米),。
b、出示一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左邊角注明邊長為1厘米,。
c,、橫著再放5個。
d,、左起按順序縱著放其余的,。
f、實踐操作,。如:讓學生說出長擺幾個小正方形是幾厘米,,寬擺幾個是幾厘米,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讓學生真正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
(4)引導質疑,,實際測量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還要重要,,鼓勵引導學生針對結論質疑。重點理解為什么用長乘寬就可以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呢,?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看書自學的探索中,進而弄清為什么用長乘以寬就能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充分利用媒體演示,,使學生明白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面積。為了使學生真正達到會運用的目的,。我們讓學生去測量,,計算身邊的長方形物體的面積的大小,通過動手學生就已經把所學知識在頭腦中形成了,。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五
1.通過操作,,引導學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激發(fā)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觀察和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極限思想。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六
1.通過教學使學生建立圓面積的概念,,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2.能正確地應用圓面積計算公式進行圓面積的計算,,并能解答有關圓的實際問題。
理解和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 課件演示)用一根繩子把羊栓在木樁上,演示羊邊吃草邊走的情景,。(生看完提問題)
生:
1,、羊走一圈有多長?
2,、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
3,、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積是多少,?
二、引導探究,,構建模型
a:啟發(fā)猜想
師: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積最大是圓形:
1,、這個圓的面積有多大猜猜看;
2,、試想圓的面積和哪些條件有關,?
3、怎樣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生試說)
b:分組實驗,,發(fā)現(xiàn)模型
學生分小組將平均分成16等分、32等分的圓放在桌上自由拼擺,,拼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擺好后想一想:
1,、你擺的是什么圖形?
2,、你擺的圖形與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3,、圖形各部分相當于圓的什么?
4,、你如何推導出圓的面積,?
請小組長匯報拼擺的情況,鼓勵學生拼擺成不同的平面圖形(師課件展示動畫效果)可以拼擺成長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四種情況,。
三,、 應用知識,拓展思維
1,、師:要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
2、運用公式計算面積
a完成羊吃草的面積
b完成課后“做一做”
c一個圓的直徑是10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d找出身邊的圓,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徑,,算一算面積(完成實驗報告單)
測量物直徑(厘米)半徑(厘米)面積(平方厘米)
3、應用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知識應用)
四,、歸納總結,完善認知
今天學了什么,,這些知識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學來的,,你懂得了什么,?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七
1,、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概念。
2,、探索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到實際中解決問題,。
3,、理解和掌握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
4,、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八
教學目標:
1、知道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就是求幾個圖形面積的和(或差);能正確地進行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并能靈活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2,、注重對組合圖形的分析方法與計算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方法:
講解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
一,、割補法
這類方法一般是從組合圖形中分割成幾種不同的基本圖形,這類圖形的陰影部分面積就是求幾個基本圖形面積之和(或者差)。
ppt演示變化過程,,并出示解題過程,。
二、等積變形法
這類方法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替換成面積相等的另外的條件或問題,,使原來復雜的圖形變?yōu)楹唵蚊髁说膱D形,。
ppt演示變化過程,并出示解題過程,。
三,、旋轉法
這種方法是將圖形中某一部分切割下來平行移動到一恰當位置,使之組合成一個新的基本規(guī)則圖,。
ppt演示變化過程,,并出示解題過程。
四,、小結方法
求組合圖形面積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弄清組合圖形所求的是哪些部分的面積。
2,、根據圖中條件聯(lián)想各種簡單圖形的特征,,看組合圖形可以分成幾塊什么樣的圖形,能否通過割補,、等積變形,、旋轉等方法使圖形化繁為簡。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九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第六冊第四單元第39—41頁“什么是面積”,。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多種比較大小的策略,。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培養(yǎng)主動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老師從遂昌出發(fā),,坐車來到湖山,,路很遠,你們說這么長的路程該用哪個長度單位來表示,?生:千米,。
師:那么,比“千米”小一點的長度單位是什么呢,?生:米,。
師:比“米”再小一點的長度單位又是什么呢?生:分米,。
師:對。比“分米”更小一點的長度單位還有嗎,?生:厘米,,毫米。
師:是的,。用來表示物體的長短,,可以用長度單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表示。
二,、面積的含義
師:通過觀察我們知道,,物體既有長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課桌、書本,、樹葉,、銀幕、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體(板書:物體),。
師:(出示文具盒)這也是一個物體,,一眼看去,你們先看到的是什么,?生a:外面,。生b:表面。
師:是的,。許多物體都有它們的表面,。例如,黑板面,葉子的表面,,書本的封面??你們能再舉出一些物體的表面嗎,?學生舉例(略)。
課本的表面小,。
師:大家的感覺都不錯,。課桌表面比較大,我們就說課桌表面的面積比較大,;課本的表面比較小,,我們就說課本表面的面積比較小。(板書:面積)那么,,文具盒的表面比較小,,可以怎么說呢?生:文具盒的面積比較小,。
師:黑板面比桌子面大,,又可以怎么說呢?生:黑板面積比桌子面積大,。
師:你還能想到什么呢,?生:還可以說桌子面積比黑板面積小。
師:說得真好,。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形成板書)
師:(出示圖形)物體表面有大有小,那么這些平面圖形(板書)也有大小嗎,?生:有,。圓比三角形小。
師:對,。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圓的面積比三角形的面積小,。再仔細觀察一下,你們還可以比較那些圖形之間的面積大小嗎,?(生交流)
師:我們說,,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面積。你們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么叫面積嗎,?生: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
師: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面積,,所以說: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板書)
三、面積大小的比較
1,、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黑板的面積與桌面的面積大小差別很明顯,,我們經過觀察便能很容易地知道它們的大小。這種比較的方法叫觀察法(板書),。
生a:紅紙片的面積大一點,。生b:我認為白紙片的面積大一點。生c:我認為兩塊紙片的面積一樣大,。
師:現(xiàn)在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問題還不能解決。那么,,你們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
生:把兩塊硬紙片的長和寬量一量。
師:你們說可以嗎,?生:可以,。
師:這個辦法行。(板書:測量法,。師生測量長和寬??)還有其他更簡單的辦法嗎,?
生:可以把它們疊在一起比一比。
師:(把硬紙疊在一起)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紅顏色的紙片面積大。
師:說得對,,我們給這個方法取個名,。生a:重疊法。生b:疊比法,。
師:都很好,。我們就叫它為重疊法吧。
3,、出示: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讓學生觀察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用觀察法就不太容易看出來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靠磥硌劬τ袝r候會欺騙我們,。你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準確的比較出它們面積大小呢?讓學生思考,,并說一說,。
學生分四人小組探究:老師也給你們提供了一些材料有:兩個長方形、若干小長方形紙條,,方格紙,。
學生匯報:總結出重疊法,、用指定的長方形量和用方格紙這三種方法。
得出:用數格子的方法判斷面積的大小,。
生a:有9格的圖形面積最大,。生b:只有16格的圖形面積最小。
師:你們都認為是這樣嗎,?
師:(出示圖形)現(xiàn)在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a:上當了,兩個圖形的面積一樣大,。生b:是的,。因為格子大小不一樣。
生c:說明單單數格子多少還不能肯定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師:那怎么辦呢,?
生:要用一樣大的格子去量。
師:說得好,!要準確地知道面積的大小,,就要學會測量和計算,而格的大小不同,,無法比較面積的大小,,說明統(tǒng)一方格的大小很有必要。
四,、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就在我們剛才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小時,,動物王國里發(fā)生了一件事,,想聽嗎?
2.怎樣才能知道誰鋪的面積大呢,?拿出對應的紙片比一比,。3.說說你是怎樣比較的?4.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5.回到原題,,找出冠軍。
(設計意圖: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五,、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認識了什么?
2.你能說出什么是面積嗎,?
3.還學會了什么,?怎么比較面積的大小的,?
六、板書設計
面積的認識
物體表面(平面圖形)的大小是面積,。
觀察法
比較面積重疊法
大小的方法用指定的長方形量
用方格紙量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十
2,、運用比較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正確區(qū)分周長和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周長或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面積,?什么是周長,?
3.面積和周長是兩個有著根本區(qū)別的數學概念,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常常容易混淆,,為了使大家正確區(qū)分,、理解和掌握這兩個概念,我們今天就來對面積和周長進行比較.(板書課題)
二,、新授.
2.學生分組活動,,然后匯報自己的方法.
(1)用線測量出周長,用面積單位測量出面積.
(2)用尺子測量出長和寬,,再計算周長和面積.
3.例1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各是多少,?
教師:現(xiàn)在已經知道了長和寬的數據,請完成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學生分組討論.
提綱:
(1)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長和面積各用什么計量單位?
5.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填寫下表.
長方形
正方形
意義
計算方法
計量單位
相同點
三、鞏固練習.
1.分別指出手帕,、桌面的周長和面積.
2.計算飯店招牌的面積和周長.(單位:米)
3.填表.
圖形
邊長
周長
面積
長方形
長18厘米,,寬16厘米
長方形
長7米,寬4米
正方形
12分米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了什么新的收獲?周長和面積有哪些區(qū)別,?
五,、課后作業(yè).
1.學校操場的長是110米,寬是90米.它的面積和周長各是多少,?
2.要給一個長方形的房間鋪地板革,,要買多少地板革才能鋪滿地面?需要哪些條件,?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十一
1,、鞏固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2、探索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與底面積和高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學難點
底面積和高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導入
1,、出示長方體
思考:如何計算它的體積?
2,、帶入數字,,計算長方體體積。
長:2cm寬:3cm高:4cm
二,、引入新課
1,、出示正方體
提問:如何計算正方體體積?
2,、根據學生反饋,,教師極書公式: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3、試一試
1出示三幅圖,。
學生進行思考
反饋:長×寬×高
學生進行計算
2×3×4=24cm3
學生回顧長方體體的公式,,聯(lián)系長方體、正方體的關系,,進行推理,。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通過對長方體體積公式的回顧,引導學生聯(lián)系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方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推測,,從而得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培養(yǎng)學生推理能力和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2引導學生觀察:
圖中陰影部分叫什么?
它們與高之間有什么關系,?
3你還能提示三個圖形的體積嗎,?
4引導學生計逄三幅圖的體積。
三,、練一練
1,、練一練1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得出長方體的長、寬,、高成正方體的棱長,,再利用公式計算。
2,、練一練2
讓學生應用公式進行計算獨立完成,。
反饋計論結果,。
引導學生觀察,找出陰影部分,,并認識體面積,。
獨立思考:它們與高之間的關系。
得出:底面積×高=體積
學生利用所推導出的公式,,計算三幅圖的體積,。
反饋。
學生觀察圖
計算
教師指導詳細教研組4.7
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底面積與高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記憶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十二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能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解決簡單的與三角形面積有關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發(fā)展空間觀念,、體會轉化、歸納的思想,。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初步運用,。
教學難點: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件播放:兩個小朋友在爭論學校門前平行四邊形的花園和三角形的花園哪個面積大。
引出課題:要想知道哪塊地大,、哪塊地小,,就要比較它們的面積。(板書課題:三角形的面積)
(二)新課教學
1.穩(wěn)固知新
回憶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用了什么方法?啟發(fā)學生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積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思路,。
2.小組合作學習
出示要研究的問題:
(1)可以把三角形轉化成哪種學過的圖形?怎樣轉化?
(2)三角形的面積可以怎么算?為什么要這樣算?
提出活動要求:用一些三角形拼一拼、擺一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研究,。
3.交流小結
(1)展示一組學生得到的圖形,,說說你們是怎么做的?
怎樣算出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呢?為什么要這么算?
(3)在前兩步的基礎上,歸納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并學習用字母表示,。
4.知識拓展。
課件播放《九章算術》中關于平面圖形面積算法的論述,。
(三)初步應用
算一算做一條紅領巾需要多少布料,。
(四)活用知識
1.下面這些三角形的面積你會計算嗎?(只列式不計算)
2.出示課前情境圖及相關數據,,學生通過計算來比較出三塊地的大小。
3.三角形的面積會變化嗎?(出示在一組平行線間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哪位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的收獲呢?
(六)作業(yè)布置
請同學們課后回家里找找有沒有三角形的物體,,自己用尺子測量出三角形的邊長,并畫出和測量出三角形的高,,算出這個三角形物體的面積,。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十三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學生正確理解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能運用概念正確地計算面積和周長.
2.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區(qū)別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計量單位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地進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師:我們已學習過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下面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
1.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2.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那么,,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板書課題:面積和周長的比較)
二,、學習新課.
出示圖形,這是一個長方形,,長4厘米,,寬3厘米.請同學提出問題,可以求什么?(周長,、面積各是多少?)
師:請同學在自己作業(yè)本上,,分別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訂正時,老師板書)
通過計算你能發(fā)現(xiàn)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嗎?請根據下面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題:
1.周長和面積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長和面積各用什么計量單位?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討論.
集體討論歸納:
1.長方形周長是指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和,,而它的面積是指四條邊圍成的面的`大小.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求周長計算出的結果要用長度單位,求面積計算出的結果要用面積單位.
師:同學們講得很好,,那么我們能不能簡單地概括出面積和周長究竟有哪幾點不同呢?
(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歸納、概括)
板書:
面積和周長的區(qū)別:
1.概念不同;
2.計算方法不同;
3.計量單位不同.
師:現(xiàn)在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向同學們請教,,愿意幫忙嗎?
如果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是不是也存在這3點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也具備這3點不同)
師: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假如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是4,,會求它的周長和面積嗎?
(學生敘述列式過程,老師寫在黑板上)
師:這兩個算式都是“4×4”,這不是完全相同嗎?你們怎么能說它們不同呢?
(討論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后,,老師再歸納.
師:周長的4×4是4個邊長,式子中的第一個4是4厘米.面積的4×4是4個4平方厘米,,所以兩個算式雖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義不同.
說明面積和周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題時要特別注意區(qū)分,,要認真審題.
三,、鞏固反饋.
1.請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長,摸一摸桌面的面積.
2.出示正方形手帕,,請同學指出它的周長和面積.
3.計算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投影出示:
4.選擇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上欄桿,欄桿長多少?()
(2)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圍著花壇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3)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這個花壇里種草坪,,這個草坪的面積是多少?()
a.20×20=400(米)b.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d.20×4×5=400(米)
5.計算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投影出示
比較一下,,組合后圖形的周長、面積,,與組合前兩個圖形周長之和,、面積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面積相同,周長不同)
能說說為什么周長不同嗎?組合圖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部分?
師生共同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面積和周長有三點不同:1.概念不同;2.計算方法不同;3.計量單位不同.
課后作業(yè)
1.填表.
圖形
邊長
周長
面積
長方形
長18厘米,,寬16厘米
長方形
長7米,寬4米
正方形
12分米
2.學校操場的長是110米,,寬是90米.它的面積和周長各是多少?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十四
教科書第132頁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三十的第5~10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面積單位間的`換算的推想過程,加深對面積單位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推想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面積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面積單位間的換算的推想過程,。
教具準備
皮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與思考
1,、讓學生說一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面積,。
2、做下面的題,,并說一說是怎樣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學例4。(把例題進行改編,,讓學生直接測量課桌的長,、寬,計算出面積,,再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2)學生列式計算,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判斷,。
(3)學生討論由平方厘米換算成平方分米推理過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數里面有多少個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習題:(學生說出推想過程)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鞏固反饋,掌握換算方法
1,、做練習三十的第5題,,說一說是怎樣推想的?
2,、做練習三十的第6題,,請學生說一說推算過程。
小學數學面積教學目標篇十五
1,、通過教學活動,,認識有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數據改寫的方法,。
3、引導學生關注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
教學重,、難點
體會某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教學準備
在報刊雜志等媒體中收集一組有關國土面積、西部情況,、海洋資源的大數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體會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教師出示從媒體收集來的一組數據改寫的實例。讓學生比較同樣的數據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讓學生體會到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寫方法
1,、出示中國地圖,,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區(qū)的土地面積,。
讓學生讀出這些面積,問:如果要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樣進行改寫?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改寫的方法,。
3,、完成試一試第1、2題:進一步鞏固改寫的方法,。
三,、鞏固與應用
練一練第1題:先請學生說一說我國西部各省、市,、自治區(qū)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區(qū)具體的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
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qū)域情況等。接著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
四,、作業(yè)
收集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
[板書設計]
大數的改寫
為了讀數、寫數方便,,有時需要把整萬,、整億數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數。
9600000=960萬
10000000000=100億
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知識雖是新知識,,就知識本身而言,,學生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收集的資料,,放手讓學生學習,,通過觀察比較,在讀寫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改寫大數的必要性,。通過作業(yè)的反饋,,學生知識掌握的標較好,怎樣讓學生體會到大數的改寫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滲透給學生的,怎樣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本案例中做的還不夠,,需要大家進行一些有意義的嘗試。
第六課時森林面積(求近似數)
1,、經歷生活數據收集的過程,,理解近似數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數的方法,。
3、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精確值的近似數,。
教學具準備:
教學重、難點
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小組交流收集的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
交流收集的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并說說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類,,在各種分類中重點討論精確數與近似數這兩類數的特點,并讓學生再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近似數,。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
出示說一說中的數據,使學生通過比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的方法。結合是試一試第2題的討論,,體會如何根據不同需要求近似數,。
三、鞏固與應用
做試一試第1題:匯報時說說取近似值的方法,。
試一試第2題:在實際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據情況取不同精確程度的近似數,。在本題中,,可先讓學生說一說三個近似值的精確程度,再出示下面的兩個小問題,,供學生討論,。在討論時重點讓學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據實際的需要來確定的。
討論:重點可討論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業(yè)
1,、練一練1、2,、4
2,、從報紙中找5個精確數,5個近似數,,你認為生活中什么時候需要用近似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