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山西懸空寺導游詞300字 山西懸空寺景點篇一
太行大峽谷位于林濾山中,說起來古名隆濾山,。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20_年)避殤帝劉隆名諱而改名林濾山,主體就是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的林州市境內(nèi)的南太行山,,整個山體南北長74公里,,東西寬29公里,總面積1760平方公里,。
林濾山奇峰林立,山勢嵯峨,,崖谷密布,,瀑布高懸,共有大小山峰7658座,,大型幽谷7845條,,造就了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這里現(xiàn)存古長城遺址1處,古塔9座,洞窟5處,石刻造像300多尊,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l處,。這里森林茂密、古樹參天,水溪潭池,、飛瀑銀花,,重巖疊嶂,、姿態(tài)萬千,,構(gòu)成了一幅幅變幻無窮的山水風景名勝圖,。
太行大峽谷是林濾山的一顆明珠,,是旅游觀光的勝地,。它群山環(huán)繞,山巒重疊,青山流水,,森林蔥郁,。景區(qū)的主要景點有:太行之魂王相巖,,三九冰雪桃花開的桃花谷,,三伏酷暑冰凌掛的太極冰山,,還有紅旗渠的第二母親--太行平湖,、亞洲最好的國際滑翔基地等
朋友,在我們的正前方山頭上,,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壑口,,這便是聞名退還的魯班壑,也逝代山前通往石板巖鄉(xiāng)和山西平順縣的惟一通道,。
這里地勢險要,,海拔1172米,橫寬110米,,200余米高的絕壁聳立兩側(cè),,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太行隧道未修通以前,,石板巖鄉(xiāng)的老百姓要想到縣城,只能肩挑手提爬過這1000多米高的壑口,,非常艱難,。
山西懸空寺導游詞300字 山西懸空寺景點篇二
始建于北魏,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我國第二大懸空寺,,也叫土樓觀,,這里是絲綢之路南線必經(jīng)之路,所以在這里流下了許多有名和尚的腳印,,幾千年的風雨將這的巨大佛像洗刷為了北禪寺一道靚麗的風景,。
史稱北禪寺,位于西寧市北山,依山傍水,,發(fā)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稱,,紅崖間殿宇高懸,,棧道回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nèi)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諸神像,,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F(xiàn)有的洞窟中還保留著部分從隋唐至永慶年間的壁畫,藝術價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稱,。東側(cè)倚山矗立著一座高達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剛”佛家稱“內(nèi)佛”,,道家稱“西王母現(xiàn)影”,雄渾粗獷;山頂有一座寧壽塔,,每當,,煙雨蒙蒙,山隱霧中,,遠望霧中殿宇,。樓塔時隱時現(xiàn),“北山煙云”因此得名,。在歷史上北山寺有過很多的名稱。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
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距今已有580十年的歷史,。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跆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他的《水經(jīng)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jīng)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蓖翗怯械澜题钟^,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只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只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雖然名稱很多,,但北山寺是人們最習慣的叫法。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qū)的一大名勝古跡,。由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貌,,成了人們游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jīng)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可見北山寺知名度是相當高的。
北禪寺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這里幾乎水平狀的紫紅色砂巖,、礫巖,其間還夾有石膏和芒硝層,,巖性軟硬相間,,長期地質(zhì)時期流水、風化等營力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發(fā)育,。軟巖層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當?shù)厝朔Q“九窟十八洞”,,洞內(nèi)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云長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風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稱,。硬巖層向外凸起,,猶如屋檐,廟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懸,,棧道回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群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nèi)套洞,,洞中藏佛,棧道回曲廊緊靠懸崖,,甚至懸空架設,,可稱得上一座名副其實的懸空寺了。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寧)有信徒作龕于土樓山斷巖之間,、藻井繪畫、雕墻故壁,、建筑寺閣棧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道教進入土樓山是清代末年的事,。魏明帝五年前后,后涼呂光占據(jù)武威,、河西走廊,,絲綢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蘭州到樂都,、西寧經(jīng)北川,、達坂山到張掖,前往印度,,從此佛教盛行于河湟地區(qū),。
“寧壽塔”坐落在土樓山的山頂,山頂原有牌坊,、三官殿、雷殿等,,該塔為六面形五層翹角塔,,塔中實心,青磚砌成,。是明洪武十九年由駐西寧長興侯耿炳文所建修,。
“靈官殿”位于山腳下,修建于明洪武年間,,因戰(zhàn)火毀燒,,重修于1915年。原有山門,,東西兩邊有廂房,,房中間有橫匾上書“靈官殿”三個大字,清宣統(tǒng)二年西寧各界捐資將靈官殿整修一新,。韓能靜有兩個名徒是圣聰,、圣明。葬于土樓山根西側(cè),,當?shù)厝私小昂蜕袎灐薄?/p>
“露天金剛”位于土樓山中部,,東邊一尊與西邊一尊相連接,兩尊露天金剛高三十余米,,系兩個山崖突出部分,,像兩尊天神(也叫天王),當?shù)厝罕娊虚W佛,,其意是從山中閃出來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風化,坍塌不辨面目;東面的一尊,,仍然完好,。本來是山崖被山水沖刷風雨剝蝕,形成奇特的山崖,。后來在魏晉南朝時期,,人工雕琢成大佛像,人們稱為“露天金剛”,。
“北山煙雨”,,稱為西寧八景之一。其由來指北山寺在雨霧中的景色,,在朝暉夕照之時,,遠望山姿塔影、頗為壯觀,,特別是雨中,,薄霧層云,繚繞山腰,,恍如一幅丹青水墨畫,,有時全山隱于云霧中,忽隱忽現(xiàn),,更添一番詩情畫意,。
“九窟十八洞”鑲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貼壁,,十分壯觀,,最引人注目的逝洞,其洞構(gòu)造各異,,有的洞無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態(tài),洞與洞之間有棧道接連,。
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樹造林,成為新興的旅游勝地,。
山西懸空寺導游詞300字 山西懸空寺景點篇三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大自然總是無私的把它的美奉獻給我們,,當我們正在陶醉自己的足跡已踏遍大江南北時,,不要認為,,已經(jīng)真正認識到我們中華九州千千萬萬個廬山真面目,因為當順著東方古老文化的搖籃黃河走來時,,一定就會發(fā)現(xiàn),,彪炳千古的文物古跡在山西境內(nèi)是星羅棋布。所以,,這個十一我們到山西大同游玩,,山西簡稱晉,省會城市太原,,而我們的行程是大同,,在這周邊有懸空寺,應縣木塔,,恒山,,云岡石窟,九龍壁等等,,那么今天,,我們先去游覽的就是舉世聞名的高空建筑——懸空寺。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里,,懸掛在北岳恒山金龍峽西側(cè)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xiàn)為明清建筑風格,豎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jù)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遠望懸空寺,,像一副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全寺共有殿閣40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峽谷河床沙石沉積,現(xiàn)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表面上只是由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從而使懸空寺外貌驚險,,奇特、壯觀,。
懸空寺建筑特色
奇——奇在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于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nèi)全身懸掛于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懸——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巖石里,,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據(jù)說在懸空寺建成時,沒有這些木樁,,人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害怕走上去寺會掉下來,為了讓人們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巧——體現(xiàn)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tài)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筑,,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
但是,在我國古代,,我們的古人又是怎樣憑虛而建懸空寺的呢?清代同治年間的一塊石碑上寫著,,“不知者以為神為之也”。相傳,,在當年修懸空寺時,,一位姓張的師傅率領一群巧匠承攬施工,他們把所用材料在山下加工,,然后繞幾十里山路運到寺頂山頭,,連人帶料吊下半崖,凌空施工,,然而懸空寺的整個建筑是依據(jù)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尤其是連接棧道的支撐木把懸空二字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因為相互連接而留下來的鐵環(huán)。懸空寺在1400年間僅維修過幾次,,每一次可維持數(shù)百年,。
懸空寺是凹進崖龕kan中的,三面環(huán)山,,不受西北來的任何氣流襲擊,一天內(nèi)日照時間只有3個小時,,可少受日光侵蝕,,延緩風化??梢?,古人對建筑氣象還是頗有研究的。置身其間,,我們似乎可以感到,,正是由于古人殫dan精竭jie慮,才成就這天地間有獨無偶,,千年懸而不墜的空中閣樓,,它的玄妙構(gòu)思和自然山水的巧妙結(jié)合,,可以說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極致。同時每根立木也師不可沒的,。這些立木落點都經(jīng)過精心計算,,以保證能把整座懸空寺支撐起來。據(jù)說,,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來平衡樓閣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夠發(fā)揮它的支撐作用,如果空無一物,,它就無所借力了,。
懸空寺的結(jié)構(gòu)精巧,整座寺廟由立木和橫木支撐著,。這些以橫木為梁者叫做“鐵扁擔”,,是用當?shù)氐奶禺a(chǎn)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進巖石里去的,。據(jù)說,,木梁用桐油浸過具有防腐作用。
這個奇妙的原理是現(xiàn)代科學理論很難想象的,。所以從遠處看人們把懸空寺稱為“三根馬尾空中吊”據(jù)雁北地方史有關專家統(tǒng)計,,歷史曾經(jīng)有24個皇帝到過恒山一帶,有13個皇帝曾親自帶兵在這里打過仗,,僅大的戰(zhàn)爭就不下十次,,那麼為什么懸空寺卻千年無毀且容顏依舊呢?可以到懸空寺的最高處——三教殿,去尋找答案,。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筑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nèi)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布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xiàn)“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兩座樓之間均由懸空飛架的棧道連接,,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延時暗托”的建筑結(jié)構(gòu),。
我們除了驚嘆之外還有更多的是疑問,1500多年前沒有先進的設備,,工匠們是怎樣凌空修建棧道的呢?他們是這樣建造的,,首先在巖石上鑿開口小肚大的洞口,然后洞里放一個長度適中的木楔xie,,再把一端加工成較小的內(nèi)凹錐形為卯眼將事先用桐油浸過,,可防蛀防腐的、當?shù)禺a(chǎn)的鐵杉木猛力砸進去作為橫梁,。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梁就把壓力傳到了巖石上,。而在橫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著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筑,。另外古代工匠大師們充分利用了峭壁的凹凸部分,使其避免風吹日曬,,石砸雨淋,,這也是懸空寺1500多年來仍巋kui然屹立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筑奇巧著稱于世,,“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也在這座小小的建筑中體現(xiàn)。三教殿就是體現(xiàn)“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于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筑中極為罕見,。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三教殿內(nèi),,中尊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左邊是儒家學說代表孔子,右邊是道家教圣老子,,三個人都是豐臂潤面,,端坐蓮臺。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他們的面部表情,,就不難窺探到他們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釋迦牟尼對自己居中似乎認為理所應當,看上去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是的,佛陀一生歷劫成道,,證悟出高深的思想智慧,,成為三界的導師,四生的慈父,,確實師德巍巍,,而我們的孔老夫子卻一臉的不滿意,“我主張的儒家思想是東方文化的代表,,直至今天仍安富尊榮,,同天并老,現(xiàn)在,,怎麼能讓你一個外國人居中呢?”與他們同樣屈居次坐的老子卻神態(tài)安詳,,笑意盎然,一副與世無爭的道家本色,,認為世事難測,,還是順其自然吧??磥?,他們的矛盾已接了1400年都沒有頭緒,,我們局外人也就免開尊口,,但佛,、道、儒三教始祖同居一室世所罕見,,這正逝人的聰明之處,,歷代統(tǒng)治者所信仰的不外乎這三種,因此不論怎樣改朝換代,,懸寺都能迎合統(tǒng)治者的需求,,因此它所受到的庇護是其他寺廟所不及的,正所謂“自古佛門多虔誠,,暮鼓晨鐘誦太平”,。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zhuǎn)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shù)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悅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于一身,可見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脫紗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nèi)的3尊脫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chǎn)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后把里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厘米的塑像,,凈重不超過3公斤,為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據(jù)說懸空寺是北魏時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雖經(jīng)過維修乃至多次地震,,整體結(jié)構(gòu)仍是安然無恙,。這不可不說是建筑史上的奇跡。更令人深思的是懸空寺的建造完全是不按常規(guī)設計興建的,。
懸空寺對于“居住者”也是有要求的,,這種要求是自然的而非人為因素使然。因為膽小者根本就不敢懸空而居,。懸空寺共有殿宇樓閣四十余間,。上下有螺旋式樓梯相通,走在木梯上,,前人似踩在后人的頭頂;中心閣與邊閣之間搭有棧道,,一踩上去就“吱吱”作響,顫顫悠悠,,透過板的縫隙還能望見百丈深谷,,令人驚魂??墒菍τ趦粜臐崙]的和尚來說,,他們是無畏的。以現(xiàn)代人的思想來看,,因為現(xiàn)代完全依賴于現(xiàn)在科學實證理論,,“木頭結(jié)不結(jié)實?”“踩斷了怎么辦?”“別被風吹下去?”“掉下去就沒命了”等等思想,怎敢在上面居住呢?可是對于和尚來說,,因為他對佛是相信的:“有佛保佑”“人生有命”等想法,,他就不會把生死看得那么重,居住者們感到“有佛而心定”這些突顯出思想觀念的差異所帶來不同的狀態(tài),。
更為令人震驚的應該是它的設計構(gòu)思與選址,。“在懸崖上建廟”這一提案,,如果是放在現(xiàn)在,,那很可能會被現(xiàn)代科學家“否決”,。根據(jù)是什么呢?現(xiàn)代科學理論認為,受風吹日曬,,或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山體可能會剝落、風化,、滑坡等危機存在,。其實呢科學家如果以現(xiàn)代理論可能根本就不會有這一想法??墒橇巳缓蜕邢氲搅?,為什么他敢這樣想呢?他是一名修煉者,他知道宇宙的真理存在,,他對大自然有更高的認識與理解,。他可能想:“佛會保佑信佛的人?!薄吧接猩缴窆堋钡鹊?。所以他根本就不會認為山體存在什么危險,即便有危險也能避開,,“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其實“懸空寺”見證了“和尚”這些修煉者對佛的“正信”。如果沒有對佛法的正信根本上來講是不可能把廟建到懸崖絕壁之上,。了然和尚所處的北魏時期正是中國佛教得以在中國發(fā)揚光大的時候,,當時的人們也決不會學到現(xiàn)代科學,這個歷史背景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修煉者也是掌握科學真知的人,佛法也是真正的科學,,誠信然,。
這座“懸廟”必將象燈塔一樣照亮人們的心田,激勵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意大利威尼斯考古專家尼諾先生認為:懸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國人民智慧的杰出體現(xiàn),,僅僅是為了這座奇特的寺廟,,就值得到中國來一趟。懸空寺,,不僅以它建筑的驚險奇巧著稱于世,,而且獨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同樣精彩紛呈,以巧妙的多元宗教文化內(nèi)容,,在作為邊塞民族融合之地,,和歷代戰(zhàn)爭此起彼伏的金戈鐵馬格局中,,竟然得以1500多年保存完好,未受損害,,堪稱奇跡中的奇跡,。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云游至此,揮毫書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歷懸空寺后,在他的游記當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贊譽;聯(lián)邦德國的一位建筑專家說:懸空寺把力學,、美學和宗教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了,。英國的一位建筑學家曾無限感慨地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力學,、美學和宗教融合為一體,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奇特的藝術,,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通過這次參觀游覽,,才真正看到這個古老民族的燦爛文化藝術和文明歷史,。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