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jīng)驗,。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田野考察心得體會外出參觀考察心得體會篇一
;2010年4月20日北京晴長沙陰雨
今天上午八點半就出門直奔首都機場了,,我們乘坐上午十點半的飛機去長沙,,考察團的北京人員同機前往,有王鏞老師,、曾翔老師,、李相國先生、陳國斌先生,、陳忠康先生,、肖文飛先生、邵巖先生,、李曉軍先生、柴天麟先生,、任艷梅女士,、黃群女士、晏曉斐和我,。一到機場,,首先與曾老師和曉斐會和了,在安檢口見到了王老師,,王老師一見我就問“什么是科學發(fā)展觀”,,結果這個問題就成了我們這次活動討論的第一個課題。到長沙后,,張景岳老師夫婦,、戴躍先生從四川趕過來了,江蘇的樂泉先生夫婦也從南京趕過來了,,山東的燕守谷先生所乘坐的飛機則在晚上才到,。這樣,,加上湖南的張錫良先生、劉一平先生和崔向君先生,。全體考察團人員就都到齊了,。
湖南的接待準備工作做得很到位,各位專家非常滿意,。晚上,,省政協(xié)設宴歡迎。
4月22日雨
今天上午離開長沙,,乘車去永州,,上午八點半,一行二十多人分乘兩輛車,,浩浩蕩蕩地向永州進發(fā)了,。一路上專家們都興致很高,路邊碧綠的群山紛紛向身后移去,,我們都沉浸在這南國春天的景色里,。一路上,我除了欣賞著久違了的家鄉(xiāng)風光的時候,,還在暢想著浯溪碑林的壯觀場景,。非常慚愧,作為一個愛好書法的湖南人,,作為一個對浯溪碑林向往已久的書法行者,,我竟然還沒有去過這片圣土。早在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書法界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浯溪碑林”的說法,因此,,心里早就有了前去領略一番的打算,,但由于各種機緣,我竟然一直沒能成行,。這次終于等到了機會,,一路上就不免暢想了起來。唉!人就這點出息,,一有某種機會,,就會神思千里了,哈哈!
經(jīng)過近四小時的奔波,,我們于中午十二點半到達了祁陽,。就是浯溪碑林的所在地。
晚上,,祁陽縣委,、縣政府舉行歡迎宴會,,當?shù)氐闹饕賳T和文化界人士都參加了,他們還特意請來了湖南省文化廳周用金廳長,,周廳長明天還將與我們一道考察浯溪碑林,。永州市書協(xié)的主席唐朝暉也來了,剛好我們在一桌用餐,,同桌還有晏曉斐,、任艷梅、我的同事黃群,,以及祁陽縣副縣長,、政協(xié)辦公室主任等。
宴會后,,我拜訪了周廳長,,向他匯報了我社的工作,得到了他的肯定,。周廳長是一個干實事的人,,也是一個干大事的人,他還希望與我們榮寶齋多合作,。
4月23日晴
早晨起來,,陽光四射,入湘以來,,頭一次見到了陽光,,看到陽光肆無忌憚地照射大地,心中倍感親切,。我們從長沙黃花機場下飛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領略著湖南陰雨綿綿的風采,呼吸著濕漉漉的新鮮空氣,,雨一直下,,不由得讓我萌生如何看碑林的擔憂了。今天好了,,太陽終于露出了笑臉,仿佛在昭示著我們這次田野考察是順應天理的大好事,,也是永州這塊風水寶地給我們發(fā)出的最亮麗的請柬,。
早飯后我們就乘車去浯溪碑林。浯溪碑林地處祁陽縣城西南的湘江之濱,,離我們住的酒店直線距離只有一公里之遙,,幾分鐘以后我們就到了。當?shù)氐念I導和碑林管理部門的領導早已等候在門口了?,F(xiàn)在的浯溪碑林已經(jīng)開辟成一個公園,,這樣非常好,,不僅可以讓當?shù)氐娜藗兎窒碇@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同時還可以讓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深入到每一個當?shù)厝说男闹?。大家在門口合影留念以后,,考察隊伍就浩浩蕩蕩地開進了浯溪碑林。這個古老的勝地終于在我的眼前慢慢地撩開了神秘的面紗,。一進大門,,一座碧綠的小山包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在山包之前有一塊空地,,空地上有一個雕塑,,主人就是祁陽近代最著名的人物陶鑄。我們沿著先人的足跡,,一步一步向石刻移去,。這個地方幽靜之極,大家都紛紛伸出了大拇指,,對久居北京的人來說,,這里無疑就是天堂。
整個碑林其實是一座山,,不高,,但由于臨江而立,因而顯得雄偉,,在加上此山為石頭山,,就更顯壯觀了。我們是從后山進來的,,首先看到的是立于寶篆亭中清代吳大瀓的篆書碑刻《浯臺銘》,,這位湖南巡撫對浯溪可謂情有獨鐘,在這里留下了數(shù)塊刻石,,這篇文章就可以作為浯溪碑林的前言,,對浯溪碑林的處所和歷史淵源進行了全面的概括,并點出了浯溪碑林勝境之勝的絕妙所在,。
在寶篆亭旁邊的山崖上,,就是著名的由唐代瞿令問篆書的唐代大文學家元結撰寫的《峿臺銘》,此刻石是用懸針篆書寫的,。篆書在唐代是有一個興盛期的,,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李陽冰這樣的大家,在當時也有一大批擅長篆書的書家存在,。從書法的角度來看,,這篇銘文也是具有較大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在這篇刻石的周圍環(huán)繞著數(shù)十塊有關的石刻,朝代不一,,從唐代到民國都有,。
沿著山腳的石板路繼續(xù)往前走,就到了湘江邊,,湘江就在我們的面前橫躺著,。我們的左手邊,一條小溪靜靜地流進了湘江,,它就是浯溪,。這幾天,湖南一直下著雨,,使得湘江水位上漲,,渾濁的湘江水已經(jīng)漫過面前的這個平地,通往河面的石階已經(jīng)完全淹沒在水里了,。據(jù)當?shù)嘏阃藛T介紹,,今天湘江水位至少上漲了十幾米,很多石刻都被水淹沒了,,今天就看不到了,。這里很可能就是一個古渡口,這里的石刻甚多,,許多都靜靜地躺在地上,,一部分還被堆砌在道路兩旁,當作抵擋江水的石塊了,,這些石塊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生動極了。
由于湘江水位上漲,,我們不能再沿著山腳走了,,就抄捷徑到了這次考察的重點區(qū)域,《大唐中興頌》的所在地,。經(jīng)過一個由山石自然構成的山門,,我們就來到了《大唐中興頌》的面前。該碑刻在一面臨江的石壁上,,石壁幾乎成九十度角向天空聳立著,,面積也非常大,足有一百平米見方,,《大唐中興頌》就刻在這面石壁的右下角處,。自唐以后,這里成了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也成了文人墨客雅集之所,大家紛紛前來緬懷元、顏和兩位的那個時代風采,。在宋代,,當?shù)毓賳T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塊石刻,就修了一個護碑亭,,幫它遮擋著風雨的侵蝕?,F(xiàn)在,這個護碑亭仍然存在,,只是換成了鋼筋混泥土結構的現(xiàn)代建筑了,,面積也比以前不知要大了多少倍,保護功能也更強了?,F(xiàn)在的《大唐中興頌》已經(jīng)被玻璃和鋼鐵隔離了起來,,一般參觀者已經(jīng)不能直接用手觸摸到它了,只能隔著玻璃觀賞它的神韻,。由于我們是專業(yè)隊伍的考察活動,,得到了當?shù)卣拇罅χС郑虼?,我們有幸能走到它的面前,,可以零距離地接觸它。這塊刻石之大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有3.1米高,,3.2米寬,每個字有15厘米大小,,這么大的摩崖碑刻在湖南是少見的,,這么大的字在顏真卿的存世作品中也是少見的。我們都被這種氣魄所折服了,,紛紛撫摸著它,,企圖感受到顏真卿的脈搏。在碑的右下角還有黃庭堅,、米芾等人的題跋,,也都精彩。圍繞著這塊石碑,,還有近百塊碑刻陪它一起走過了歷史的長河,,迎接了風雨的洗禮。腳下的湘江水已經(jīng)漫過了山腳下的樹梢,,露出水面的石壁上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的石刻,,可惜的是我們不能涉水而過,也沒有一葉小舟渡我們?nèi)タ拷鼈?,只能期待下次再來品讀它們了,。
一亭佇于其上,,亭前有一石坪,寬僅四五尺,,上有一圓坑,,傳為仙人載酒之用。仙人斬妖傳說當不可信,,但站在其上,,卻可望遠。俯瞰滔滔江水從山腳流向遠方,,直到天的盡頭,,必能讓人頓生豪邁之氣。在有月的夜晚,,邀一二好友,,攜酒來此賞月,盡可見清風徐來,、明月入懷的美好場景,,怎能不使人萌生我與天地同壽的憧憬?圓坑旁邊有一方井,井已干涸,,已為泥土堆滿,,四周由石塊砌成,石塊表面刻有文字,,氣息高古,,或可謂一寶物也。曾翔老師和肖文飛都初步認為這是件好東西,,很有可能是唐初之物,。
浯溪碑林的總面積有0.16平方公里,共有石刻505塊,,主要內(nèi)容有頌文,、銘文、詩詞等,,詩詞占了絕大多數(shù),,這些詩詞都是圍繞著《大唐中興頌》和浯溪的風光而作的。
下午,,我們乘車去零陵區(qū),,王鏞老師要回北京參加博士生的論文答辯會,四川的戴躍先生要趕回四川去組織一個會議,,晏曉斐接到一個重要的電話,,必須要盡快趕回北京去處理,因此,,飯后他們就直接回長沙去,,剩下的大部隊繼續(xù)去進行考察活動,。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于下午五點左右到達零陵區(qū),。
4月24日晴
今天的收獲非常大,,上午去了懷素的綠天庵、柳子廟和零陵文廟,,下午去了朝陽巖和淡巖。
上午八點半,,我們驅車向懷素的綠天庵進發(fā),,我發(fā)現(xiàn)前進的路線與我昨天的路線是一致的,也上到了城樓,,并從城樓后的馬路上穿過,,直接就進了一個精神病醫(yī)院。陪同的唐朝暉先生介紹,,這里就是懷素的故居,。哈哈,醫(yī)院的先建者還真是一個文化人,,竟然會有如此之見識,,在號稱醉素的懷素故居建成了一個精神病醫(yī)院,可見其獨到的見解和認識,。真是一個有識之人,。這里保存著懷素的一塊草書千字文碑。據(jù)說碑是明代之物,,現(xiàn)在許多字已經(jīng)模糊了,,能清晰看到的字已經(jīng)不多了。當?shù)氐奈奈锉Wo部門已經(jīng)給它建了一個亭子來遮蔽風雨,,并且把它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的是碑沒有被封閉保護,,風雨的侵蝕以及人為的破壞隨時都會發(fā)生,,再加上此碑身居精神病醫(yī)院之內(nèi),不測之事也是說到就到的,。
告別此碑后,,就來到了綠天庵的故址所在。現(xiàn)在的綠天庵已經(jīng)開辟成一個公園,,主體建筑只剩下了大雄寶殿,,但還不知是何時的建筑,看起來很新,。這里種植了許多芭蕉樹,,當然是懷素自種芭蕉練字的演繹,。芭蕉樹剛被焚燒過,才放出稀疏幾片葉子,,要想達到練字用的時候還尚早,,不過,我們可以想見得到,,這些芭蕉遮天蔽日的情景,。綠天庵里除了這些芭蕉還能與懷素有所聯(lián)系以外,就沒有別的遺物能讓我們緬懷昔日懷素的世界了,,多少有些許的遺憾,。帶著這種悵惘若失的感覺慢慢往外踱,竟然來到了城樓之下,,而昨天所見那一片嶙岣怪石竟然是綠天庵的一個入口,。
車早已在這個入口等著我們了,我們立即奔柳子廟而去,。我們的車穿城樓而過,,蹣跚在零陵的街道上,過了一座瀟水橋以后就沿著瀟水而上,,不久又沿著一條小溪向上游前行,,不一會就到了柳子廟。這條小溪就是有名的愚溪,。柳子廟就在愚溪的旁邊,,在愚溪與柳子廟之間有一條古街道,木結構的房子構成了街道最亮麗的風景,。
柳子廟曾經(jīng)是柳宗元借住的地方,,現(xiàn)在也主要陳列著與他有關的物件,碑刻也有幾塊,。整個建筑仍然保持著明清的格調,,尤其是最前面的那個戲臺很有特色,據(jù)說是清代道光時期的遺物,。在建筑的最里層,,是一個陳列碑刻的碑廊,按照建筑的構造,,三面墻上鑲嵌著碑刻,,有數(shù)十塊。最中間位置的是蘇東坡的荔子碑刻,,楷書,,共有四塊,可以說是一個四條屏,。很有意思的是,,這幾塊碑竟在1972年就被湖南省革命委員會和零陵縣革命委員會確定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塊碑左手邊的墻上,還有明代奸相嚴嵩的兩塊碑,,嚴嵩的書法水平也是相當高的,,從這兩塊碑就可見一斑。在荔枝詩碑刻的右手邊這面墻上,,鑲嵌著懷素的幾塊草書碑,,包括他書寫的《秋興八首》。當然,,這些碑很可能是后來人翻刻的,。
柳子廟門前的這條愚溪是柳宗元經(jīng)常光顧的,他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景物也都在這條小溪上,,只是分布太散,我們就沒能去一一領略了,。
從柳子廟出來以后,,時間尚早,再加上這兩處的碑刻數(shù)量有限,,大家都有點失望,。曾翔老師就問陪同的羅峰林和唐朝暉兩位主席,還有別的地方可以看沒有,。他們就說到文廟去吧,,那里有一些碑刻,大家立即應和,,兩位主席就立即聯(lián)系,,安排落實。
經(jīng)過羊腸似的街道,,我們在暈頭轉向中來到了一所中學的門前,,下車后經(jīng)過一條小巷,來到了文管所的門口,,文廟就在里面,。文管所的門有點破爛,但門前的兩頭石獅還很有特色,??创箝T的是一家人,只有一個婦女和一個小孩在里面,,我們剛到大門的時候,,里面的一只狗向我們狂吠,婦人問明緣由,,就令狗安靜了,,但她說不知道上面的態(tài)度,,她要問問才行,說完就進里頭間去了,。羅峰林先生是上屆永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的主席,,現(xiàn)在是永州市政協(xié)的副主席,他已經(jīng)和文管所的領導溝通好了,,因此,,在婦女進去問情況的當兒,就帶領我們往門內(nèi)走,。這時可把那個小孩急壞了,,他立即沖上來擋在我們的面前,說不許進,,并用雙手阻擋著羅峰林,,甚是可愛。但他一個小孩,,怎能阻擋我們的腳步,,他沒辦法了,只好非常氣憤地站在旁邊瞪眼看著我們,,直到他的母親回來,,他才罷。
很明顯,,文廟的保護非常一般,,建筑很破敗,大殿前的平地雜草叢生,,看來很久沒人來打理了,。不過,這里的古代遺物卻讓我們大吃一驚,。首先是大成殿前的御道臺階,,雕工非常精美,雕刻的龍是立體式的,,龍首高昂,,突出于石板之外,似為即將騰空高飛的那一剎那,,形象生動,,寓意深遠。其次,,是寄放在大成殿側面空地的幾塊石碑,,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這幾塊石碑來路不一,有的是從墓穴里出土的,,有的是從田野里撿回來的,。其中有三塊讓大家有不虛此行之感。第一塊是一座寺廟的修繕記——《竹林寺記》,,此寺現(xiàn)已不存,,陪同人員也不知道該寺的確切位置。該碑字體接近歐陽詢,,可能是清代乾隆時期之物,,書法非常工整,雕工也很精到,,可惜的是碑已斷裂,,很多字也已破損,釋讀起來非常困難,。第二塊是一件題名石,,碑上題刻了不同時期的官員的名字,是一種分管水利的官職,,后來這個機構取消了,,題名也就終止了。由于此碑的雕刻所經(jīng)歷的時間非常久,,跨度很大,因此,,字體的風格面貌也有較大的差距,,這是一件時間跨度較大的書法作品。第三塊其實是兩塊,,這是一套墓志銘,,有墓志,有志蓋,,是一套完整的文物,。此物為宋代的東西,出土于一個墓穴中,。如果僅僅只是一套墓志銘刻石,,倒不覺得稀奇,但是這套刻石可不是一般的墓志,,這墓志的大小是很讓人意外的,,它有1.2米見方大小,形制上已經(jīng)是龐然大物了,。志蓋上有篆字,,“大宋故東上閣門使、康州團練使,、知順州,、天水都侯,,陶公墓志銘”,字取花篆,,線條爽利,,很有意味。墓志楷書,,結字寬松,,有顏、柳韻味,。這些碑的保護都不盡如人意,,隨便擺放在露天之下,沒有一點保護的措施,,就任其風吹,、雨淋、日曬,,眼看著這些東西在慢慢風化,,真有點痛心。只希望我們這次考察完后,,這些東西能有一個好的處所,,那我們就真的不虛此行了。
下午,,我們?nèi)チ顺枎r和淡巖兩處巖洞考察,。
我們沿著上午去柳子廟的路線,但并沒有沿著愚溪走,,而是沿著瀟水直行,,過愚溪不到十分鐘就到了朝陽巖公園,朝陽巖就在這個公園里,。我們在公元大門外下了車,,沿著游路一直往里走,公園里有許多學生在搞燒烤,,也有一些人在歡快的音樂聲中跳著街舞,,當然,這些與我們無關,,我們的目的地是朝陽巖,。我們到達朝陽巖的時候,一把大鎖阻擋了我們的去路,,我們有只好等著管理人員來給我們開門,。這朝陽巖已經(jīng)很好地保護起來了,一般情況下不準游客參觀了,不過我仔細查看了一下地形,,即使鎖門了,,人是照樣可以進去的。
不一會,,管理員來了,,為我們打開了鐵門,也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領略永州民間書法寶庫的大門,。
朝陽巖也是1972年被湖南省革命委員會和零陵縣革命委員會命名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首先看到是一個小石山,在石山的一側刻了好幾塊碑刻,,一般是明代以后的石刻,,其中有一種刻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和討論,就是有一種“石山?!钡目淌?,這種刻石的字體稚拙可愛,就如北魏的碑刻一樣,,但又比那些多一種文雅,,不失書卷之氣。我們一方面對該種碑刻書體叫好,,一方面又對這些石刻的文字內(nèi)容或者用途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討論中我們來到了一個石級旁。沿石級而下,,俯身穿過一個洞門,,就來到了一個半開放的溶洞里,溶洞里面有不少摩崖刻石,,這里還建有一個護碑亭,把整個溶洞都保護起來了,。洞頂有一刻石,,內(nèi)容甚是有趣,極富禪機,,文日“何須大樹”,。此洞已經(jīng)沒有空余之地了,幾乎每一寸石面都被刻滿了文字,,雖然洞很小,,但卻及其壯觀。
我們又拾級而下,,左邊是峭壁,,右邊是滔滔瀟水,小心翼翼地在這古道上行走,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拐了一個彎,,就到了朝陽巖的西巖。原來朝陽巖還分東西二巖兩個巖洞,,東巖略高,,西巖則更靠近水面。西巖也有一個溶洞,,比較大,,里面還有水,水里還有魚,,燕守谷先生童心大發(fā),,放手抓起魚來,竟然還真抓到了幾條,,讓黃群和任艷梅高興得拍手而笑,。此洞深不可測,除了洞口有一些石刻外,,里面究竟有沒有石刻,,我們暫且不知,因為有水,,我們沒能往深處走,。不過,洞外的風景,、石刻更加美麗和豐富,,臨江面壁仰望,讓人頓生思古之幽情,,覽此勝境,,又有題名刻石之愿望,可見天地悠悠,,人心不古,,可惜的是古人已經(jīng)沒有給我們留下空地了,奈何?在西巖,,石刻的年代跨度更為久遠,,有唐代的,也有宋代的,,更有明清的,,也有許多名人在這里留下了痕跡,黃庭堅的題名依然還在,,只是有點模糊了,,有趣的是,,在他的題名之上竟然還有別的人刻字的痕跡,可見,,古人也在爭地盤啊!黃庭堅的題名在現(xiàn)在看來是比較倉促的,,還沒來得及打平石面就直接鐫刻了。也管不了石面的凹凸不平了,,可以說是隨石形之刻,,別有趣味的。
朝陽巖共有200余塊石刻,,大都以民問刻石為主,,尤其是前面說到的“石山保”一類的刻石,,這些石刻完全可以編輯成一本書,,可以作為湖南一帶民間刻石的代表,展示給世人,,更能給我們書法界提供新的取法對象,。
從朝陽巖出來以后,我們就向淡巖去了,。淡巖離零陵城有一點距離,,大概有幾十公里吧,我們的車開了近半小時才到,。一下車,,我看見這里是一個工廠,陪同人員說這是一個軍工廠,,原來的廠房都建在溶洞里,,現(xiàn)在都搬遷出來了。我突然想起來,,我以前的一個同事就曾經(jīng)這個工廠工作過,。
這個溶洞非常大,也是在1972年被湖南省革命委員會確定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個大溶洞里面的廠房還在,,這些廠房竟然有三層樓,然而還沒能達到溶洞的頂部?,F(xiàn)在的廠房已經(jīng)廢棄了,也沒有電可以照明,,我們只能借助手電筒在洞里摸索,,這里的石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完全在洞內(nèi)的石壁上,,有的還在頭頂?shù)氖^上,。另一部分,,在洞口的石壁上,是露天的,。在洞內(nèi)的石刻,,保存完好,字口非常清晰,,可惜的是無法看清石刻的全貌,,那些在頭頂?shù)氖谈揪蜔o法觸摸得到,只能在昏暗的手電光下感受一下字跡的存在,。在這里面鐫刻,,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其珍貴程度也就大大增加了,。洞口外壁的石刻水平不是太高,時代也較晚,。這個溶洞的天然出口是洞的上部,,是這座山的最高處,我們進來的洞口是建這個工廠時為了方便工人和設備的進出方便而新開挖的,。一條狹窄的小道通到了上面的山頂,,據(jù)說洞口外面是一處寺廟,這條小路就是當年和尚們打水的唯一通道,,在這個巖洞里有清澈的泉水,,至今還在嘩嘩流淌。我們沿著這條小道攀援而上,,出得洞來,,洞外已是灌木叢生,傳說中的寺廟已經(jīng)蕩然無存,,沒有一絲痕跡了,,洞外也無路可走了。我們折身返回,,在接近洞口的石壁上有兩個篆字“中回”,,此二字已不知是何年何月留下的,更不用說作者是誰了,,只能說又是一個美麗的遺憾吧!
4月26日陰
早上八點半,,從寧遠出發(fā)去道縣。兩縣之間的交通真是一個大問題,,路面坑坑洼洼,,汽車行駛非常困難,都現(xiàn)在這個年代了,,又是兩縣之間的交通要道,,怎么還會是這樣一種狀況呢?本來不到一小時路程的距離,,卻走了近兩個小時,每小時才走了35公里,。到了道縣以后,,縣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領導已經(jīng)等候在酒店了,我們見時間尚早,,就決定暫不進房間,,先去何紹基故居。
何紹基故居離縣城不遠,,不一會就到了,。非常遺憾,與我們的想象差距甚遠,,我們看過許多歷史名人的故居,,無不高墻大院,特別是那些曾經(jīng)身居高位的人家,,更是如此,。何紹基一家在當時也是名門望族,在朝廷中也算重臣之一了,,但是,,故居卻如此簡陋。現(xiàn)在依然有人居住,,雖有修繕,,但依然遮不住當年的寒酸,狹小得很,,我們二十余人進去還真無法轉身了,。故居里當然沒有碑刻,也沒有何紹基的真跡懸掛,,不過在門楣之上卻又一塊新刻的木質牌匾“相國府”,,邵巖先生就把門關上,讓李相國先生立于門外,,并請李曉軍先生給孿相國先生拍照一張,,大聲說道李相國是在自家大門外留影紀念了。何氏家族以何紹基一家為中心,,在這個地方生活了數(shù)百年,,現(xiàn)在很多何氏百姓依然不愿離開這個村子,這里還保留著何氏家族的宗祠和私塾,,也保存著何紹基的東洲草堂,。宗祠和私塾分別叫進士樓和探花第,何氏家族曾經(jīng)出過一個探花,、五個進士,、九個舉人這樣驕人的成績,每個何氏子孫一提到這些的時候,,自豪之色立即浮現(xiàn)于臉上,。在進士樓和探花第里有幾塊碑刻,其中兩塊就出自何紹基之手,,一塊是早期的,,立于探花第中,體現(xiàn)了何紹基早期楷書的面貌,;一塊是晚期的,,立于進士樓內(nèi),也是楷書,,顏體楷書的影響非常明顯,,但自己的風格也已經(jīng)成熟。其余碑刻不足觀,。
對于北方來的一些專家來說,,這卻是稀罕物了。尤其是邵巖先生,,大發(fā)感慨,,連叫自己發(fā)現(xiàn)寶貝了,他說一定要把這個房架買回去,,安裝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并且認為自己已經(jīng)得到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一定要把這些元素運用到自己的現(xiàn)代書法的創(chuàng)作中去,。一路之上他都在感嘆:“這東西真好!”也真正應驗了那句話,,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下午去了月巖和周敦頤故居,。
月巖位于道縣的清塘鄉(xiāng),離縣城有二十公里左右,,風光獨特,,極有意思。我們的車行駛在鄉(xiāng)間的機耕道上,,一幅幅漂亮的畫面從車窗外飄過,,當這條機耕道到了終點的時候我們也就到了月巖了。月巖其實也是一個天然的大溶洞,,只是這個大溶洞開了一個大天窗,,整個溶洞就像是古代建筑的一個天井一樣。這個溶洞的頂部高低不一,,一邊高一邊低,,有一個較大的落差,。當我們下車時,看到的只是一座大石山而已,,這山與周圍的山并沒有特別之處,,反而還沒有周圍這些山的外形好看,平常得很,。當我們沿著鄉(xiāng)間小道走到它的跟前的時候,,也還沒有發(fā)現(xiàn)特別之所在,只是立在路邊的一塊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定此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才隱約讓人覺得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地方了,。我們沿著石級往上爬,據(jù)同行的道縣分管文教的副縣長介紹,,這條路是古代通往瑤族領地的必經(jīng)之道,,她又說,許多同志到這里參觀以后,,會大發(fā)感慨,,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的就是這里。這些話我們并不當真,,當?shù)厝速澝酪幌伦约旱募亦l(xiāng),,再正常不過了。但我們參觀完以后卻有別的看法了,。
我們向上爬了不到二十個臺階,,一個巨大的溶洞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什么叫壁立千仞?這里就是最好的答案,。更為奇怪的是,,由于洞頂前后高度不一致,我們在洞內(nèi)行走的時候,,所看到的天空會發(fā)生變化,,就像月亮的陰晴變化一樣,月亮一個月的變化在這里只需你穿過這個溶洞的時間就可以完成,,自然造化,,真是鬼斧神工。
這里的碑刻有四十余方,,傳說周敦頤十五歲時在這里悟道,,這些碑刻大部分都圍繞著這一主題,剩余的碑刻就都贊嘆月巖的風光了,。其中,,最早的碑刻當為宋景定四年的刻石,這塊石刻已經(jīng)比較模糊了,書法風格接近于《石門頌》,,但是楷書,,大氣雄厚,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宋代碑刻,,值得研究和學習,。其他的碑刻以明清兩代為主,有好幾塊大字摩崖刻石離地面較高,,再加上風雨的侵蝕,已經(jīng)看不清楚了,。路邊還有一塊刻于民國的隸書碑刻,,書法風格和現(xiàn)代一些人非常接近,看來是意識超前的書法家所為了,。
走出洞來,,豁然開朗。近處是一塊盆地,,村舍點綴其間,,炊煙繚繞于樹梢;遠處群山起伏,,不可知其深遠,。這不就是《桃花源記》中所描繪之景色嗎?還真應了毛澤東主席的那句詩“芙蓉國里盡朝暉”啊!遺憾的是,由于陳忠康的腿腳不便,,沒能隨著大部隊一覽此處勝境,。
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月巖,十幾分鐘后就到了周敦頤的故居濂溪,。周敦頤的故居所在地,,就像九嶷山的玉琯巖一樣,也是盆地中的一座小石山,,只是這座小石山要比玉琯巖大很多,,這塊盆地也要比玉琯巖的那塊盆地大很多。周敦頤的故居就建在這山腳下?,F(xiàn)在周敦頤的故居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留下來的只是清末以來的建筑,但是周敦頤當時飲用的濂溪泉水還在,,也只有這泉水才能引起來人的無盡思緒了,。
由于事實上的周敦頤故居已經(jīng)不存,陪同人員就引領我們參觀了故居村莊的民居,,這些民居大都有五六十年以上的歷史,,也是湘南民居的典型風格,因此,文化部門就想把這個文化產(chǎn)業(yè)做起來?,F(xiàn)在已經(jīng)對這些民居進行了初步的修繕和搬遷,,想借助周敦頤的影響,一是希望更好地保存這些風格的民居,,二是希望拉動這里的文化旅游,。濂溪整個村落依山而建,古意盎然,,真是一個好地方!可惜的是故居其他文物較少,。在濂溪祠中有一塊明代萬歷年間的隸書碑刻,書者為何守瑤,,不知何許人也,,書法工整,極見功底,。
晚上,,道縣縣委、縣政府設宴歡迎,,當?shù)氐囊恍ń缗笥岩瞾碜髋?。其中有一?0多歲老先生引起了大家極大的興趣,老先生姓何,,名家壬,,是一個足不出道縣的傳奇人物,幾十年來筆耕不輟,,從顏真卿,、何紹基出,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功力深厚,,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世外高手。專家們紛紛表示,,在世的以書法著名的老先生們,,出其右者甚罕,對他佩服有加,,皆為之感嘆,。張錫良先生還由此發(fā)出書法學習還有沒有必要走出去的疑問,書法是一種個人行為色彩非常明顯的活動,,有沒有必要走出家門去向外地人學習取經(jīng)?何家壬的成功就回答了他的這個疑問,。
實地考察活動到今天就結束了,明天還得趕到永州市,,參加永州市委,、市政府組織的座談會,他們希望聽到我們這些天來的收獲和對他們以后工作的建議。
相關熱詞搜索:;田野考察心得體會外出參觀考察心得體會篇二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秋天的田野是深綠色的,還點綴著一點點紅色,,仿佛是綠色的地毯上繡著朵朵紅色的花朵,。
看看左邊那一株株的玉米,像是一個個戰(zhàn)士,,直挺挺地立在田地里,,保衛(wèi)著長在它們腰間的玉米穗娃娃們。玉米穗們一個個穿著一層又一層的衣服,,頂著或是綠色或是紅色的頭發(fā),,躺在玉米桿爸爸的懷抱里睡大覺呢。
看看前邊那辣椒像一棵棵的小樹,,遠遠望去,在辣椒棵上長出的紅辣椒像是一簇簇的花朵,。走近一看,,辣椒上面還有露珠呢,那一顆顆的露珠好像是圓潤的珍珠,。再一看,,那些辣椒們有的穿著紅色的外衣,有的穿著純潔的綠色的外衣,,十分可愛,!
看看右邊的芝麻,一棵棵向上收攏著,,遠看像是綠色的棍棒,。走近一看,芝麻桿上爬滿了一對對的芝麻夾,,芝麻夾的外殼好像是一個個小飛機,,里面整整齊齊地坐滿了很多芝麻游客!
還有那后面的高粱,。成熟了的高粱都笑彎了腰,,像是拄著拐杖的老年人;還沒完全成熟的高粱像是竹棍一樣,,筆直地站立在那里,。一陣風刮來,那些高粱左右搖動,,像是在互相擊掌,,歡迎我的到來!
秋天的田野真是一派豐收的景象啊,!
田野考察心得體會外出參觀考察心得體會篇三
摘 要:苗族的人口規(guī)模比較大,,長期的遷徙、離散,,使該民族在歷史上始終從屬于所在地區(qū)的強勢民族,,曾一度卷入奴隸制體系中,后來變造就了它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苗族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民族信仰,,如圖騰崇拜、巫術崇拜,、自然崇拜等等還有許多的xxx組織,。苗族更是民間歌舞的發(fā)源地之一,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每逢節(jié)日活動,、祭祀祈福、婚喪嫁娶時都配有苗族歌舞,、樂器演奏,,歌舞文化早已與苗家人息息相關,歷史久遠,。
關鍵詞:蘆笙舞;田野采風
調查人:陳萌,,韓曉謙;調查時間:2014年11月;調查地點:西江千戶苗寨。
2014年11月1號我們抵達貴陽機場,,為了趕上傳統(tǒng)的苗年活動,,一早便坐車去往凱里,又轉包車去西江,。到了千戶苗寨,。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氣勢磅礴的苗寨大門與一片寬闊的停車場位。由于旅游業(yè)的開發(fā),,到處都散發(fā)著高科技現(xiàn)代化的城市氣息,,雖然給人舒適和便利,但與后面大山的背景有些不太相稱了,。走進山寨里面,,“苗族刺繡”、“苗族銀飾”,、“牛角梳”的店鋪,,當?shù)孛朗扯嗖粍贁?shù),千戶苗寨依山而建,,每戶寨子都有一盞燈,,到了晚上便是萬家燈火通明,,氣勢非凡。寨子都以楓樹的樹干制成,,家家都擺掛著牛角的飾品,,反映出了苗族人對楓樹和牛的民族崇拜。進家門時老鄉(xiāng)們遞上的三杯苗酒,,更反映出了苗族客家人的熱情和“酒文化”,。
一、觀看苗年歌舞
時間:2014年11月2日;地點:山寨的操場空地;采訪對象:苗寨蔣大哥一家,。
11月1-2日正值苗族一年一度的苗年,,與春節(jié)不同,苗年的影響力在苗族最大,,聽蔣大哥一家說:“每到苗年男女老少都盛裝打扮,,年輕人將自己多年手繡的嫁衣穿上,銀飾佩戴整齊,,老人們也盤好簪花的發(fā)飾,,身穿苗服,歌舞慶祝節(jié)日,?!贝藭r寨老宣布了蘆笙舞開始的口令,廣場上的人群開始逆時針轉起圈,,他們按照村寨的不同、年齡的不同,,自覺排成兩隊,,沿廣場的外圈走動起來。我發(fā)現(xiàn)蘆笙舞除了演奏者的蘆笙外,,是沒有道具的,,它是一種步伐變化的舞蹈形式,,與漢族的秧歌有很大的不同,,沒有很跳躍性舞蹈動作,,也沒有很大的逗趣表演成分,,她們是在沉穩(wěn)的步伐中穩(wěn)步前行的舞蹈,,通過腳下動作的快慢變化來反映內(nèi)心的情緒,。每隊打頭的都是蘆笙男隊員,,吹著不同的曲調,,但節(jié)奏卻出奇的合拍,,與步伐配合的很協(xié)調,。“右左顫踢,,左右顫踢……”手隨著身體前后的平行擺動,,有時卡在音樂重拍上,,有時卡在弱拍上,反而使舞蹈不沉悶,。今天的蘆笙舞屬于一種群眾性的蘆笙舞表演,,苗語稱“究給”,舞蹈不限人數(shù),,更沒有年齡限制,,只要想加入隨時可以進行,動作也十分簡單,。蘆笙舞的魅力也許就在這里,,簡單的步伐中透出安靜和祥和,觀看者仿佛進入一片凈土,。我想,,在走動的過程中,他們的內(nèi)心必定是十分的平靜,,也一定充滿了對民族節(jié)日的期盼和對民族信仰的崇敬,。
二、觀看苗寨藝術團表演
時間:2014年11月3日;地點:藝術團劇場,。
千戶苗寨看臺是專門為游客表演的場地,,舞臺上擺放的一對大牛角道具十分壯觀且具有民族魅力。苗族舞團演員表演的經(jīng)典舞蹈《蘆笙舞》《錦雞舞》《銅鼓舞》與第一天看到的苗年蘆笙集會里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蘆笙舞》是一種表演性的蘆笙舞,,男演員手拿蘆笙腳步輕快,舞蹈大部分以跳躍踢腿動作為主,,還有大幅度的蹲起彈跳和蹲起轉圈動作,,難度加大。女子的表演手部動作揮動幅度很大,,手型變換舞姿多,,隊形變換多,畫面更富表演力,?!跺\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舞蹈,主要流傳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的錦雞苗族,,因為崇拜錦雞而得名,,這次表演主要由女演員模仿錦雞的步伐,旋轉,,飛翔動作構成,,裙邊的“羽毛”一閃一爍,錦雞角冠一點一搖,,活靈活現(xiàn),,曼妙起舞中好像錦雞在行樂覓食,,展現(xiàn)出苗族女孩對五彩顏色的美的感悟和古老的鳳凰圖騰崇拜?!躲~鼓舞》是由一名鼓手敲擊舞臺中間的銅鼓,,演員根據(jù)敲鼓的節(jié)奏變化,變換隊形和動作的一種舞蹈,。舞步以跳踢腿為主,,舞步矯健有力,動作幅度大,,情緒飽滿,,表演時演員時常吶喊鼓勁,充分體現(xiàn)了苗族淳樸,、豪放的民族性格,。
通過此次采風活動,我對苗族這一民族本身及它的文化習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苗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文化,,在長期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形成了一套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包括飲食、服飾,、禮儀,、婚喪嫁娶、宗教信仰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苗族人崇拜“蝴蝶媽媽”,,她們認為人類是蝴蝶媽媽所生,他們更崇拜楓樹,,認為是楓樹創(chuàng)造了世界的所有,。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苗族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習俗,,“掃寨”、“祭樹”,、“祭巖”,、“祭龍”都是苗族的風俗活動之一。人們辛勤勞作,,重視祭祀,,文藝活動豐富多彩,在這些活動中,,都離不開歌舞,。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凡節(jié)日喜慶、迎送賓客,、祈福消災,、歡慶豐收都離不開舞蹈。苗族的蘆笙舞主要分為:群眾性蘆笙舞,,每當節(jié)日到來時群眾圍圈的圓圈舞蹈;表演性蘆笙舞,,一般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男子競技時所跳,技術性高,,節(jié)奏強烈;風俗行蘆笙舞,,多為男女表達愛意時,相互傳情時所跳的舞蹈,。
今日的苗族舞文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族的進步更新,正在一點點縮減與蛻變,,雖然我們不可能阻止民族的更新進步,,但我們有義務保留和記錄正存活于當下的舞蹈文化,并傳承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作為民間舞的愛好者,,我們應該多“走下去”,走到鮮活的民間田野,,去感受當?shù)卣嬲拿褡逍愿?,采集第一手的民間資料,記錄并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為舞蹈事業(yè)的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田野考察心得體會外出參觀考察心得體會篇四
摘 要:苗族的人口規(guī)模比較大,長期的遷徙,、離散,,使該民族在歷史上始終從屬于所在地區(qū)的強勢民族,曾一度卷入奴隸制體系中,,后來變造就了它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苗族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民族信仰,如圖騰崇拜,、巫術崇拜,、自然崇拜等等還有許多的_組織。苗族更是民間歌舞的發(fā)源地之一,,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每逢節(jié)日活動、祭祀祈福,、婚喪嫁娶時都配有苗族歌舞,、樂器演奏,,歌舞文化早已與苗家人息息相關,歷史久遠,。
關鍵詞:蘆笙舞;田野采風
調查人:陳萌,,韓曉謙;調查時間:2014年11月;調查地點:西江千戶苗寨。
2014年11月1號我們抵達貴陽機場,,為了趕上傳統(tǒng)的苗年活動,,一早便坐車去往凱里,又轉包車去西江,。到了千戶苗寨,。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氣勢磅礴的苗寨大門與一片寬闊的停車場位。由于旅游業(yè)的開發(fā),,到處都散發(fā)著高科技現(xiàn)代化的城市氣息,,雖然給人舒適和便利,但與后面大山的背景有些不太相稱了,。走進山寨里面,,“苗族刺繡”、“苗族銀飾”,、“牛角梳”的店鋪,,當?shù)孛朗扯嗖粍贁?shù),千戶苗寨依山而建,,每戶寨子都有一盞燈,,到了晚上便是萬家燈火通明,氣勢非凡,。寨子都以楓樹的樹干制成,,家家都擺掛著牛角的飾品,反映出了苗族人對楓樹和牛的民族崇拜,。進家門時老鄉(xiāng)們遞上的三杯苗酒,,更反映出了苗族客家人的熱情和“酒文化”。
一,、觀看苗年歌舞
時間:2014年11月2日;地點:山寨的操場空地;采訪對象:苗寨蔣大哥一家,。
11月1-2日正值苗族一年一度的苗年,與春節(jié)不同,,苗年的影響力在苗族最大,,聽蔣大哥一家說:“每到苗年男女老少都盛裝打扮,,年輕人將自己多年手繡的嫁衣穿上,,銀飾佩戴整齊,老人們也盤好簪花的發(fā)飾,,身穿苗服,,歌舞慶祝節(jié)日,。”此時寨老宣布了蘆笙舞開始的口令,,廣場上的人群開始逆時針轉起圈,,他們按照村寨的不同、年齡的不同,,自覺排成兩隊,,沿廣場的外圈走動起來。我發(fā)現(xiàn)蘆笙舞除了演奏者的蘆笙外,,是沒有道具的,,它是一種步伐變化的舞蹈形式,與漢族的秧歌有很大的不同,,沒有很跳躍性舞蹈動作,,也沒有很大的逗趣表演成分,她們是在沉穩(wěn)的步伐中穩(wěn)步前行的舞蹈,,通過腳下動作的快慢變化來反映內(nèi)心的情緒,。每隊打頭的都是蘆笙男隊員,吹著不同的曲調,,但節(jié)奏卻出奇的合拍,,與步伐配合的很協(xié)調?!坝易箢澨?,左右顫踢……”手隨著身體前后的平行擺動,有時卡在音樂重拍上,,有時卡在弱拍上,,反而使舞蹈不沉悶。今天的蘆笙舞屬于一種群眾性的蘆笙舞表演,,苗語稱“究給”,,舞蹈不限人數(shù),更沒有年齡限制,,只要想加入隨時可以進行,,動作也十分簡單。蘆笙舞的魅力也許就在這里,,簡單的步伐中透出安靜和祥和,,觀看者仿佛進入一片凈土。我想,,在走動的過程中,,他們的內(nèi)心必定是十分的平靜,也一定充滿了對民族節(jié)日的期盼和對民族信仰的崇敬。
二,、觀看苗寨藝術團表演
時間:2014年11月3日;地點:藝術團劇場,。
千戶苗寨看臺是專門為游客表演的場地,舞臺上擺放的一對大牛角道具十分壯觀且具有民族魅力,。苗族舞團演員表演的經(jīng)典舞蹈《蘆笙舞》《錦雞舞》《銅鼓舞》與第一天看到的苗年蘆笙集會里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蘆笙舞》是一種表演性的蘆笙舞,男演員手拿蘆笙腳步輕快,,舞蹈大部分以跳躍踢腿動作為主,,還有大幅度的蹲起彈跳和蹲起轉圈動作,難度加大,。女子的表演手部動作揮動幅度很大,,手型變換舞姿多,隊形變換多,,畫面更富表演力,。《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舞蹈,,主要流傳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的錦雞苗族,,因為崇拜錦雞而得名,這次表演主要由女演員模仿錦雞的步伐,,旋轉,,飛翔動作構成,裙邊的“羽毛”一閃一爍,,錦雞角冠一點一搖,,活靈活現(xiàn),曼妙起舞中好像錦雞在行樂覓食,,展現(xiàn)出苗族女孩對五彩顏色的美的感悟和古老的鳳凰圖騰崇拜,。《銅鼓舞》是由一名鼓手敲擊舞臺中間的銅鼓,,演員根據(jù)敲鼓的節(jié)奏變化,,變換隊形和動作的一種舞蹈。舞步以跳踢腿為主,,舞步矯健有力,,動作幅度大,情緒飽滿,,表演時演員時常吶喊鼓勁,,充分體現(xiàn)了苗族淳樸、豪放的民族性格,。
通過此次采風活動,,我對苗族這一民族本身及它的文化習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苗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文化,在長期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形成了一套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包括飲食,、服飾、禮儀,、婚喪嫁娶,、宗教信仰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苗族人崇拜“蝴蝶媽媽”,,她們認為人類是蝴蝶媽媽所生,,他們更崇拜楓樹,認為是楓樹創(chuàng)造了世界的所有,。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苗族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習俗,“掃寨”,、“祭樹”,、“祭巖”、“祭龍”都是苗族的風俗活動之一,。人們辛勤勞作,,重視祭祀,文藝活動豐富多彩,,在這些活動中,,都離不開歌舞。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凡節(jié)日喜慶,、迎送賓客、祈福消災,、歡慶豐收都離不開舞蹈,。苗族的蘆笙舞主要分為:群眾性蘆笙舞,每當節(jié)日到來時群眾圍圈的圓圈舞蹈;表演性蘆笙舞,,一般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男子競技時所跳,,技術性高,節(jié)奏強烈;風俗行蘆笙舞,,多為男女表達愛意時,,相互傳情時所跳的舞蹈。
今日的苗族舞文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族的進步更新,,正在一點點縮減與蛻變,雖然我們不可能阻止民族的更新進步,但我們有義務保留和記錄正存活于當下的舞蹈文化,,并傳承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作為民間舞的愛好者,我們應該多“走下去”,,走到鮮活的民間田野,,去感受當?shù)卣嬲拿褡逍愿瘢杉谝皇值拿耖g資料,,記錄并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為舞蹈事業(yè)的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田野考察心得體會外出參觀考察心得體會篇五
四季中,,我最喜歡的藥算是秋天了,。
秋高氣爽,天空湛藍,,飄著幾朵悠閑的白云,,放眼望去,讓人心曠神怡,。
置身田野,,連綿起伏的小山被染成了墨綠色。山前,,那片美麗的田野里,,沉甸甸的麥穗把稻稈亞得直不起腰來,細長的谷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金色的光芒,。
“沙沙沙”——稻谷隨風起伏,,像是滾向天邊的海浪。
稻田的東面,,種著成片的蔬菜,。蘿卜、白菜,、西紅柿,,紅彤彤、綠油油,,甚是惹人喜愛,,這里比稻田那邊更豐富了。
過了菜園就是田野的低洼處,,這是一片葦塘,,蘆葦比我個頭還高,筆直的枝干上頂著潔白的蘆花,。秋風一吹,,這些小花瓣徐徐升空,,形成一個個絨球,在天空中飄蕩,,把秋天的田野裝扮得更加絢麗,。
田間的小徑也沒有偷閑,開著各色不知名的的小花,,一直伸向田邊,,農(nóng)民伯伯阿姨們正在收割稻子,太陽快落山了,,在余輝的映射下,,金燦燦的一片,。
我愛迷人的田野,,更愛田間辛勤收獲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