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一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的作者是劉長卿,,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1卷第46首,。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
作者:唐·劉長卿
南客懷歸鄉(xiāng)夢頻,東門悵別柳條新,。
殷勤斗酒城陰暮,,蕩漾孤舟楚水春。
湘竹舊斑思帝子,,江蘺初綠怨騷人,。
憐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淚滿巾。
①作者有《送馬秀才移家京洛便赴舉》詩,,此蓋應試不第,,重歸江南。
②東門:《寰宇記》三河南府洛陽縣 :“上東門,,洛陽東北門也,。”按此處為唐人送別之所,。
③“江蘺”句:屈《離騷):“扈江蘺與薛芷兮,,紉秋蘭以為佩?!?/p>
劉長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以五言律詩擅長,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監(jiān)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來唐代宗任命他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杰出詩人。關于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F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度圃姟肪庝浧湓姙?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卷151_46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劉長卿
南客懷歸鄉(xiāng)夢頻,東門悵別柳條新,。
殷勤鬥酒城陰暮,,蕩漾孤舟楚水春。
湘竹舊斑思帝子,,江離初綠怨騷人,。
憐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淚滿巾,。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二
銜泥燕,,飛到畫堂前。占得杏梁安穩(wěn)處,,體輕唯有主人憐,,堪羨好因緣。
銜著泥土的燕子,,飛到裝飾華麗的大堂前,,占據著梁間安穩(wěn)的地方,體態(tài)輕盈只有主人伶愛,,好姻緣可堪羨慕,。
占得:占據。
杏梁:用杏樹所做的屋梁,,泛指優(yōu)質木材所做的梁柱,。
因緣:指雙燕美好的結合。
這首詞借物詠懷,,表達了女主人公對美滿愛情的追求,。
暮春三月,繁花盛開,,草木蔥蘢,,一雙燕子飛去飛回,,匆匆忙忙的銜泥筑巢。它們將巢安安穩(wěn)穩(wěn)的筑在房屋的杏梁之上,,終成就了美好的煙緣,。而獨處于閨中的女子勒?她看到了筑巢的燕子,,它們雙宿雙飛的恩愛情態(tài)多么令她羨慕,。
“銜泥燕,飛到畫堂前,。占得杏梁安穩(wěn)處,,”這三句寫燕子筑巢,以動態(tài)詠物,?!般暋薄ⅰ帮w”,、“占”三個動作,,便將燕子筑巢的全過程完整的寫了出來,一氣呵成,。
“體輕唯有主人憐,,堪羨好因緣?!边@兩句寫閨中思婦的感嘆,。這首詠物詞并非止于對燕子的描寫,而是借物喻情,,由燕及人,。女主人公看到結伴而飛的燕子不禁感悟傷神她哀嘆自己形單影只,無人憐愛,,羨慕梁間燕子的美好煙緣,。
這首小令僅僅二十七個字,卻寫得形神兼?zhèn)?,深隱含蓄,,極富情致。語言通俗,,感情真摯,,帶有濃郁的民間風味,。
乾符五年中進士,,中進士兩年后黃巢起義攻破長安,在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為避襄王李媼之亂,,先流落吳越,,后寄寓巴蜀,,過著渡口楊花,狂雪任風吹般的飄蕩生活,,這首詞作正是那時所作,。
牛嶠,字松卿(約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隴西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大順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進士及第。歷官拾遺,,補尚書郎,,后人又稱“牛給事”。以詞著名,,詞格類溫庭筠,。原有歌詩集三卷,今存詞三十三首,,(見《花間集》)詩六首,。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三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jié)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guī)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tǒng)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后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里有“適宜” ,、“正好”的意思。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采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采蓮人采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仿佛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伙子和采蓮姑娘們還在調情求愛。
首先,,此歌起句“江南可采蓮”,,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蓮花本來是大江南北湖澤溝塘中常見的人工栽培植物,,可這位歌者(亦即詩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卻偏要說“江南可采蓮”,,這是因為蓮花栽培的地區(qū)雖然很廣,但卻以江南最盛,;而江南采蓮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婦女為主;同時江南民風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蓮時調情求愛之事極為常見,,故盛行于南朝時期的民間情歌,在漢代的江南實際上就很流行,。在這類民間情歌中常用比興,、雙關手法,以“蓮”諧“憐”,象征愛情,。由此可見,此歌用的顯然也是比興,、雙關手法,。起句中的“采蓮”,也含有尋歡求愛的意思,。由此可推知這位歌者乃是一個風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從外鄉(xiāng)來到江南的,。他來江南名為采蓮,,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則何處不可采蓮,,而獨留戀于江南,,可見“可”字之中的寓意。
其次,,緊承上句而來的第二句“蓮葉何田田”,,顯然也是明寫蓮葉茂美,暗喻采蓮姑娘們人數眾多,,姿態(tài)豐美的,。而第三句“魚戲蓮葉間”和后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則是以魚兒戲水于蓮葉間暗喻采蓮男女調情求愛的歡樂情景,。這也是民間情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由此可見,這首采蓮歌實際上乃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
這首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復,,它的妙處究主要在于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把男女之間調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構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后四句進一步展示采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著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這首詩在樂府分類中屬《相和歌辭》,“相和歌”本是兩人唱和,,或一個唱,、眾人和的歌曲,故“魚戲蓮葉東”四句,,可能為和聲,。故此詩的前兩句可能為男歌者領唱;第三句為眾男女合唱,;后四句當是男女的分組和唱,。如此,則采蓮時的情景,,更加活潑有趣,,因而也更能領會到此歌表現手法的高妙。
詩中“東”,、“西”,、“南”、“北”并列,,極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鋪排,卻顯得文情恣肆,,極為生動,,從而充分體現了歌曲反復詠唱,余味無窮之妙,。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四
江南月,,清夜?jié)M西樓,。
云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沈鉤,。
圓缺幾時休,。
星漢迥,風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
天上共悠悠,。
天朗氣清的秋夜,,皎潔的月光灑滿西樓,。云堆散開時,,圓月如明鏡高懸夜空;浪花綻放深處,,缺月似玉鉤沉落江心,。月圓月缺何時才能停止啊,!
銀河迢迢,,不覺又是金風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會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離群索居,,無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體驗到了離別的痛苦,。人間離人和天上嫦娥,,都為月缺人分離、月圓人未圓而黯然神傷,。
星漢:指銀河,。
迥:遠。
素娥:嫦娥,。
王琪的這首詠月詞,,借景抒懷,托物言情:夜月的圓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無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離愁,寫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全詞寫景生動,,體物精微,意境悠遠,,含蓄蘊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jié)M西樓”,寫一個天朗氣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灑滿了西樓,。“云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鉤,。”月升月落,,月圓月缺,,不知重復了多少次。上句寫天上月,,云堆散開之時,,圓月如冰鑒(鏡)高懸天宇;下句寫江中月,,浪花綻放深處,,缺月似玉鉤沉落江心。前句“鑒”寫月圓,,后句“鉤”寫月缺:“冰吐鑒”,、“玉沉鉤”,句式新穎別致,。本應是“冰鑒”,、“玉鉤”為詞,作者以動詞“吐”,、“沉”隔開名詞詞組“冰鑒”,、“玉鉤”,這樣冰,、玉狀月色的皎潔,;鑒、鉤描明月的形態(tài),,不僅句式有頓挫峭撥之妙,,而且詞意上也頗具匠心。上片結句“圓缺幾時休”,,既承接收攏了前兩句,,又以月圓月缺何時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開啟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漢迥,,風露入新秋”,寫斗轉星移,,銀河迢迢,,不覺又是金風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月中丹桂四時不謝,,雖然它不會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離群索居,無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體驗到了離別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別稱,。丹桂,,神話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結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間離人和天上嫦娥,都為月缺人分離,、月圓人未圓而黯然神傷,。悠悠,憂思綿遠的樣子,。一個“共”字,,收到了“一石擊雙鳥”的藝術效果。
這首詠月詞,,留給讀者的回味是深長悠遠的,。那清麗瀟灑、簡約含蓄的風致,,確乎是人們難以忘懷的,。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五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時候,,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卑础稑犯娂罚骸啊畱浗稀幻稀虬资显~,,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贝嗽~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詩其第一首,作者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
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日出”,、“春來”,,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jié),,洛陽卻“花寒懶發(fā)”,,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fā)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qū)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但即使春天已經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心深處贊嘆“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余情搖漾,,凌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六
[唐代]劉禹錫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艷陽年。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尊前,。惟待見青天。
可惜春天已經匆匆過去了,,臨行的時候謝別洛陽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隨風飛舞象是揮手舉袂,一叢叢的蘭花沾滿白露正如浸濕的頭巾,,遮住芳顏獨自歡笑又像是含嗔帶顰,。
可惜春天已經匆匆過去了,一起來珍惜這艷麗明媚的年華吧,!只見依然有桃花飄落在流水上,,哪怕倒?jié)M竹葉青美酒一飲而盡,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過天晴,、重見青天的時候。
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陽人。
袂(mèi):衣袖。
裛(yì):沾濕,。
顰(pín):皺眉,。
尊:同“樽”,酒杯,。
第一首的主旨是傷春,。詞中,先寫春向人們告辭,,柳,、蘭喻春含淚揮手而別,后寫一個女子惜春情態(tài),,一邊惋惜春天的歸去,,一邊又覺得春天對她也有無限依戀之情,作者以擬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動作賦予春,,有依依難舍之情,郁郁感傷之意,,抒發(fā)了惜春,、傷春的感情。構思新穎,,描寫細膩,,手法多變,充分體現了詩人樂府小章的“清新流暢,、含思婉轉”的藝術特色,。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按喝ヒ玻嘀x洛城人,?!薄叭ヒ病眱勺指星樯蕵O濃。在臨別之際一聲“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語,,其中當然也包含著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來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詞“愿去去千里煙波”,連用兩個“去”字,,也是為了突出他心頭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復雜感情,。這是從春的一方即客觀的一方言之。再從愛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觀的一方言之,,則“去也”兩字更為關情?!段鲙洝らL亭送別》有句云:“聽得道聲“去也”,。松了金鋇;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如果借來作為“去也”兩字的注解,,就不難想象那種愛春,、惜春而又尤計留春的惆悵之情?!岸嘀x洛城人”則又轉換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遙遙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間展現了兩種不同視角的轉換,,揮灑自如,更顯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駕馭能力,。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泡露似沾巾”兩句,緊承前句“多謝洛城人”而來,,不寫人之惜春,,而先寫春依戀人,描繪出一幅氣韻橫生的送春畫圖,,且看那纖弱的柳條隨風依依輕搖,,就好像揮手作別輕揚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滿露珠,,更有如一位不勝嫣羞的美人,,在離別之際淚濕紙巾。
“獨坐亦含顰,?!比绻f,前面四句都是從春的惜別一邊著筆的話,那末這最后一句寫到了惜春之人,即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從句中的“獨”字可以領悟到,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悵,。旖旎的春光曾給她以歡樂與安慰,,或者說,曾激勵她滿懷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幾何時,,春鬧花謝,。歡樂成為過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終于落空,。愁緒煎熬使她坐臥不安:從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現出除“獨坐”以外的獨眠、獨酌,、獨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終于無法排遣愁緒,。在百無聊賴之中,惟有借“獨坐”以自持性情,,但“獨坐”既久,,仍不免顰眉蹙額,為愁緒所包圍,,由此總見得愁緒纏綿深長而避之無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線索十分顯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兩句在詞意上是一層轉折,次句的“艷陽年”與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構成一個轉折,,兩個七言對偶句與結句在虛實關系上又形成一個轉折,,通過這層層轉折,層轉層深地傳出了充溢在詞人心頭的“惜春”意緒,。
“春去也,。共惜艷陽年?!笔拙渲貜偷谝皇椎陌l(fā)端,,既加深了詠嘆的意味,強化了作者傷春,、惜春的情感,,在結構上也起了與第一首互相唿應的勾連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勢”已去,。次句中的“艷陽年”,,即“艷陽天”,指陽光燦爛,、風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趕緊來抓住這最后的機會好好地賞玩一下暮春的風致。
“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尊前,。”描寫了詞人為自己“惜春”的行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飄灑在溪流水上,這正是暮春常見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飄盡,,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確實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詞人愿意在溪水邊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對著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葉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靜靜地想。
“惟待見青天,?!睆娏冶磉_出希望自己擬想中的“惜春”行為能夠實現的心聲??v然風景無限好,,倘使碰上個淫雨連綿、路滑泥爛的天氣,,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詩人末句希望老天爺能夠幫忙,給人間送來個無云無風的大好晴天,。
這兩首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表現了從人到春,,又從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轉換。作者不寫人惜春,,反寫春惜人,,將人情物態(tài)揉為一體。構思新穎,,手法多變,;語言樸實無華,結構緊湊奇巧,。全詞充分體現了詩人樂府小章“清新流暢,、含思婉轉”的藝術特色。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七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是個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風景。日出時,,江邊紅花比火還紅艷,,春天里,一江綠水仿佛被藍草浸染,。怎能讓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⑴憶江南:詞牌名。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憶:懷念。
⑵諳:熟悉,。
⑶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⑷藍:一種植物,,葉藍綠色,,藍草,可以用來制作染料,。
作者:佚名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梢姡纭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八
儂是江南游冶子,,烏帽青鞋,,行樂東風里。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扶上蘭舟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雙蛾翠,。萬頃湖光歌扇底,,一聲吹下相思淚。
我是這江南浪蕩才子,,穿著閑居的常服,,在這春風中盡情玩樂,。楊花落盡,,芳草萋萋,勾起了我滿腹愁緒,。
(我)醉眼迷蒙中被人扶上了游船,,看到暮色斜陽下,青山相對,,宛如美女之眉黛,;船上的人正在湖光山色的掩映下,載歌載舞,,一派歡樂景象,。山色嫵媚,歌歡舞美,,面對此情此景,我卻不禁潸然淚下,。
儂:古吳語,,指我,。
烏帽青鞋:閑居的常服,。
蘭舟:船之美稱。
雙蛾:雙眉,。以上二句以青山喻眉,,二者相映,益顯其美,。
據《元史列傳》記載,,趙孟頫雖為宋室貴胄,但生不逢時,,在元出仕為官,。雖說其官居一品,但作為宋室后裔而出仕元朝的他不僅要飽受故國之思,,而且遭到官場同僚的排擠,,因此作者想通過描寫江南游子心境的小詞寄托自己的情感,抒發(fā)內心愁緒,。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九
江南行
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猶未還。
妾夢不離江水上,,人傳郎在鳳凰山,。
茨菰葉爛時我們分別在西灣,如今蓮子花開還不見你回還,。
我的夢離不開那江上的流水,,人們傳說你已經到了鳳凰山。
茨菰: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里,地下有球莖,,可以吃,。
茨:一作“茈”。
西灣: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瓜洲鎮(zhèn)附近,。一說泛指江邊的某個地方。
蓮子花開:即荷花開放,。蓮子花,即荷花,。
開:一作“新”,。還(huán):回來。
妾:舊時女子自稱,。
水上:一作“上水”,。
人傳:人們傳說。
鳳凰山:山名,,有多處,。此處難以確指。
《全唐詩》中收張潮詩五首,,其中《長干行》還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張潮的幾首詩,除了一首《采蓮詞》是寫采蓮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fā)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
這首詩的第一聯:“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不見還”,。“茨菰葉爛”的時間當在秋末冬初,?!吧徸踊ㄩ_”的時間當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葉爛的時候在西灣送別,,眼下又已是荷花盛開了,,可盼望的人兒還沒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經相許在“蓮子花開”之前返家的,。這是先回憶分別的時間,、地點,再由此說到現在不見人歸,。說來簡單,,可詩人卻描繪得有情有景,相思綿綿,。前者暗示出一個水枯葉爛,、寒風蕭蕭的景象,它襯托出別離的凄楚,;后者點染出滿池荷花,、紅綠相映、生機勃勃的畫面,,反襯出孤居的寂寞難耐,。筆法細膩含情。
“茨菰葉爛”,、“蓮子花開”這兩個鏡頭交替的寓意,,從時間上看就是要表現出一個“久”字?!耙蝗詹灰?,如三秋兮”。久而不歸,,思念之苦,,自不待言?!鞍兹諏に家箟纛l”,,詩的第三句就轉到寫“夢”,。由久別而思,由思而夢,,感情的脈絡自然而清晰,。同時,詩的第三句又回應了第一句,,“別西灣”,,暗示了對方是沿江而去,所以這“夢”也就“不離江上水”,?!澳亲魃倘藡D,愁水復愁風”,。這當是“妾夢不離江上水”的另一個原因,。
按照一般寫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寫夢中或夢后的情景,,可是詩人撇開了這個內容,,凌空飛來一筆──“人傳郎在鳳凰山”。出人意表,,而且還妙在詩也就戛然而止,。至于這個消息傳來之后,她是喜是憂,,是樂是愁,,詩人卻不置一詞,讓讀者去體會,。首先,,這個消息的到來,說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夢相隨,,往日多少個“不離江上水”的“夢”,原來是一場“空”,;其次,,這個消息還意味著“他”時而在水,時而在山,,行蹤不定,又不寄語,,往后便是夢中也無處尋覓,,那難言難訴之苦,隱隱怨艾之意,,盡在不言之中,??芍^結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盡。
這首詩上下兩聯各以意對,,而又不斤斤于語言的對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應,,第四句又突乎其來,,似斷不斷,把詩推向一個更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蘊含,語淺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此詩約作于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年間,。張潮受當地民歌影響,,對當時的城市生活比較熟悉,于是便寫下這首《江南行》以表達商人婦的思想感情,。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十
憶江南·歌起處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黃熟時的連綿細雨,。
耐:宜,適宜,。
藕絲風:形容風雨細如藕絲,。
五湖:指太湖。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黃熟時的連綿細雨,。
耐:宜,適宜,。
藕絲風:形容風雨細如藕絲,。
五湖:指太湖。
這是一首輕快活潑的短歌,。起句以悠揚的歌聲,,抓住讀者的聽覺,,先聲奪人,引出明麗的畫面:斜日半江紅,。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灑在江面上,碧綠的江水出現了“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詩)的瑰麗畫面,。接著詞人又以“柔綠的竹篙”和“黃梅細雨”點綴畫面,,夕陽之下,細雨,,江水新漲,,著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加深,,使撐船之人更需奮力,,情緒漸漸高漲,推出詞中的主人公:穿著淡黃衣衫撐篙的舟子,。他那隨藕絲般微風飄動的黃色衣衫,,不僅給畫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給畫面增添了生氣,?!芭航z風”三字把無形之風寫得富有質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優(yōu)美的視覺效果,。最后,以“家在五湖東”收尾,。這是舟子的家鄉(xiāng),,也是詞人的家鄉(xiāng)太倉的所在地,輕描淡寫的陳述句式,,卻有十分豐富的意蘊,,首先是說明家鄉(xiāng)之所在,其次點《憶江南》之題,,洋溢著舟子,,也是詞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全詞寫景如畫,,色彩和諧,,折射出詞人心靈的平靜。境界的開闊和景物的明麗,,又透露了他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摹景抒情,詩中有畫,表現了詩與畫的同步造詣和審美情趣,,達到了唐代詩人“詩中畫趣”的優(yōu)美境界。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十一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時候,江邊盛開花朵顏色鮮紅勝過火焰,,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圓之時山寺之中,尋找桂子,,登上郡亭躺臥其中,,欣賞那錢塘江大潮。什么時候能夠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吳宮,喝一杯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那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遲早會再次相逢。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卑础稑犯娂罚骸啊畱浗稀幻稀?,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敝镣硖?、五代成為詞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
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竹葉:酒名,。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
吳娃:原為吳地美女名,。此詞泛指吳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這三首詞既是各自獨立成篇又是互為聯系的,,必須把它們放在一起來分析。
第一首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艷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tài),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艷,、熱烈之美,。次句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蕩漾,,碧波千里,詩人更夸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fā),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敷彩設色,,用色彩明艷的辭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tài),,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自然是“能不憶江南,!”即便素未到過江南的人也會急欲一睹為快。
如果說第一首是對江南春色的客觀的把握,,總體的描繪,,來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過突出描繪蘇,、杭這兩個被人喻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了。古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說,?!赌喜啃聲份d:“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两裰星锿梗訅?,寺僧亦嘗拾得,。”可見這寺中月桂的說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說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于藝術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說,,意在表達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了詩人浪漫的想像,我們眼前仿佛現出怒放的丹桂,聞到桂子濃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繪蘇州之美,。蘇州有當年吳王夫差為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景名勝古跡,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她們的舞姿,,令人聯想到那在風中沉醉的荷花,。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令人無比神往,。
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開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結,,藝術概括力強,,意境奇妙,使人讀其詞而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
第一首詞中,,作者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
這首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jié),,洛陽卻“花寒懶發(fā)”,,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第二首詞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一首詞的最后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xù)性,。后五字“最憶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愛的一個江南城市。如果說第一首詞像畫家從鳥瞰的角度大筆揮灑而成的江南春意圖,,那么,,第二首詞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畫作了。
第三首詞在思想藝術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寫到歌舞生活,因而許多選本都不介紹它,。其實它在寫法上也并不是全無可取之處的,。前兩首詞雖然也寫到人,但主要還是寫景,。第三首點到吳宮,,但主要卻是寫人,寫蘇州的歌舞伎和詞人自己,。從整體上看,,意境的變化使連章體詞顯得變化多姿,豐富多彩,。
吳酒一杯春竹葉一句,,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并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甕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巴蕖保词敲琅?,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于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作者不是縱情聲色的人,他欣賞的是吳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陽后說:“早晚復相逢?!?/p>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句呢,?則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歷的各種情境,,體驗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現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這三首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各首之間,又前后照應,,脈絡貫通,,構成有機的整體大“聯章”詩詞中,顯示出作者謀篇布局的高超藝術技巧,。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陽,,由此可以推斷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十二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是宋代詞人晏幾道的作品,。這是一首閨怨詞,,抒寫對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離愁別緒。全詞語言樸實,,清新溫婉,,意境含蓄優(yōu)美,情景交融,,通篇不見一個“愁”字,,卻能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主人公的愁怨,將主人公的一片癡情表達得酣暢淋漓,。在手法上,,此詞運用白描寫情態(tài)動作,生動傳神,,真摯感人,,體現了小晏詞淡而有味,,淺而有致的獨特風格。
夢中走向了煙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心上人相遇。夢境里黯然銷魂無處訴說,,醒后惆悵不已全因夢中消魂誤,。
想訴說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能寄出,。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fā)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⑴消魂:魂魄消滅,。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江淹《別賦》有“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⑵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消魂:一作“佳期”,。
⑶尺素:書寫用之尺長素絹,,借指簡短書信。素:白絹,。古人為書,,多寫于白絹上。
⑷浮雁沉魚:古代詩文中常以鴻雁和魚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庇帧稘h書·蘇武傳》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因合稱書信為魚雁,,亦有以鱗代魚,,以鴻作雁者,。另亦指傳書信者。
⑸終了:縱了,,即使寫成,。無憑據:不可靠,靠不住,。
⑹移破:猶云移盡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術語。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破,,猶盡也,遍也,,煞也,。
此詞上片寫夢里相思。下片寫醒后遣懷,。全詞語言清暢,,而抒情有遞進、有頓挫,,故沉摯有力,。
起首三句:“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是說夢游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靶斜M”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盁熕贰比謱懗鼋暇拔锾卣鳎箟艟筹@得優(yōu)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著兩句:“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說,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備“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跋辍倍郑彩乔昂笾丿B,;但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詞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備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不多見,。詞之上片,寫夢中無法尋覓到離人,。
下片轉寫寄信事,。起三句:“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說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樂來排遣,。
結尾兩句:“欲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jié)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她借低音緩弦抒發(fā)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以“緩弦”,、“移柱”來表達其“幽懷難寫”,可見以行動寫心理,,自有其妙處,。
這首詞語言清疏明暢,但寫情從做夢到寄信,,到彈箏,,節(jié)節(jié)遞進,節(jié)節(jié)頓挫,,又顯得沉摯有力,。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稱小晏亦是“古之傷心人”,所以寫出來的詞,,“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這首詞真可說是“淺語有致”,。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十三
少年游·江南三月聽鶯天
清代: 吳錫麒
江南三月聽鶯天,,買酒莫論錢。晚筍余花,,綠陰青子,,春老夕陽前。
欲尋舊夢前溪去,,過了柳三眠,。桑徑人稀,吳蠶才動,,寒倚一梯煙,。
江南三月聽鶯天,買酒莫論錢,。晚筍余花,,綠陰青子,春老夕陽前,。
欲尋舊夢前溪去,,過了柳三眠。桑徑人稀,,吳蠶才動,,寒倚一梯煙。
吳蠶:吳地盛養(yǎng)蠶,,因稱良蠶為吳蠶,。
江南三月,紅瘦綠肥,鶯啼蝶飛,,春光老去,。欲尋舊夢,再到前溪,,柳過三眠,,桑徑人稀。結句“寒倚一梯煙”,,極有情致,,耐人尋味。全詞風流秀逸,,流麗自然,。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十四
夢江南·昏鴉盡
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
昏鴉掠過天空,,遠而飛去,自己卻滿懷著怨恨,,臨風獨立,。眼下是急雪翻飛,有如柳絮散落香閣,。晚風輕輕地,,吹拂著膽瓶中的寒梅。此時此刻,,心字香燒成灰燼,,自己的心也已冰冷。
昏鴉:黃昏時分,,昏暗不明的烏鴉群,。
香閣:青年女子所居之內室。 膽瓶,,長頸大腹,,形如懸膽之花瓶。
心字:即心字香,。
據說,,這首詞是寫在納蘭性德的表妹雪梅被選到宮里之后。他與表妹雪梅一塊長大,,從小青梅竹馬,,如今,,表妹走了,走進了皇宮,,當了妃子。他經常一個人在黃昏時小立,,望著宮廷的方向凝神,,初戀是徹底沒有希望了,這輩子也別再想與表妹雪梅見一面了,。
這首詞,,抒寫的是黃昏獨立思人的幽怨之情。題材常見,,容若所取的也是尋常一個小景,。但此尋常小景經他描摹,便極精美幽微,。尤以結句最妙,,一語雙關?!靶淖忠殉苫摇奔仁菍嵕坝钟猩钣?,既指香已燃盡,也指獨立者心如死灰,。很是耐人尋味,。此詞一般解作閨情詞,是女子在冬日黃昏思念心上人,,然而,,解作容若思念意中人也未嘗不可。
以“盡”與“立”描摹一種狀態(tài),。而“恨因誰”,,則鄭重地提出問題。但是,,并不馬上回答,。而已“急雪”與“輕風”一組并列對句,展開畫面,。即將內在情思物景化,,令其與外部景物融合為一,又將外部景物情思化,,謂其“乍翻”與“吹到”,。究竟有情、無情,,難以分辨,。然后,,直至結尾,才推出答案,。謂心字香與香字心,,都已死去。用的是雙關語,,頗饒意趣,。而言情如此,亦夠決絕,?;蛞詾檎f閨中情,代女子立言,,謂于冬日黃昏,,思念著遠游人。
這首詞存在一個鏡頭轉換,,如同拍電影一樣,。前面兩句寫的是納蘭自己站立在黃昏漸漸籠罩的昏暗之下,望著漸漸飛遠的昏鴉,,心里充滿傷感,,不停地嘆息。后面寫的卻是閨中的女子所住的香閨,。這個女子是納蘭心愛的女子,。納蘭把鏡頭對準了她的香閨,對準了香閨的一切物事:從窗外飄進來的柳絮,、膽瓶,、插在膽瓶內的梅花、落在書案上的梅花花瓣,、已經燃完的心字香的灰燼,。
銀笙聲聲襯著天涯游子的心香飄搖,歸鄉(xiāng)之念綿延卻始終杳杳,。某日醒來驚覺流光已把人拋閃,。流光無情比起自覺心如死灰,更叫人心下惘然,。
江南 原文 江南譯文及注釋篇十五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人人都說江南好,而來到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變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更勝天空的碧藍,,還可以在有彩繪的船上聽著雨聲入眠
江南酒家賣酒的女子美麗無比,盛酒撩袖時露出的雙臂潔白如雪,。年華未衰之時不要回鄉(xiāng),,回到家鄉(xiāng)后必定要愁腸寸斷。
游人只合江南老:這里指飄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謂。
只合:只應,。
江南好:白居易《憶江南》詞首句為“江南好”,。
碧于天:一片碧綠,勝過天色,。
壚邊:指酒家,。壚,舊時酒店用土砌成酒甕賣酒的地方,。
皓腕凝霜雪:形容雙臂潔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樣潔白,。未老莫還鄉(xiāng),,
還鄉(xiāng)須斷腸: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樂,。如還鄉(xiāng)離開江南,,當使人悲痛不已。
須:必定,,肯定,。
這首詩是《菩薩蠻五首》中的第二首,對第一首的回應,。難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嗎,?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輕言回去呢,?“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睂懙枚嗝?!但這種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卻是靠濃摯的情感,,而且是經過理性的浸潤后的濃摯的情感動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戰(zhàn)亂的人,又怎么會有歸屬感,?故這兩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風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綠,,比天色的碧藍更美?!爱嫶犛?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和中原的戰(zhàn)亂比較起來,,是何等的閑適自在。前二句的沉郁,,與后二句的空靈,,就形成了難以言喻的藝術張力。
過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漢時蜀人司馬相如,,與巨富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孫宣布與文君斷絕關系,,司馬相如就令文君當壚,,自己穿著短褲,在大街上洗滌酒器,。所以“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爐就是酒壚,,爐邊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綠窗人”。主人公何嘗不思念這位面如皎月,、膚色賽霜雪的妻子,?說“莫還鄉(xiāng)”實則正由于想到了還鄉(xiāng)。他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表現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還鄉(xiāng),,而現在沒有老,,不能還鄉(xiāng),,表現了對故鄉(xiāng)欲歸不得的盤旋郁結的苦衷。后面說“還鄉(xiāng)須斷腸”,,這正是別人之所以敢跟你說“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為你回到那彌漫著戰(zhàn)亂烽火的故鄉(xiāng),只會有斷腸的悲哀,。講到這里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為什么贊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了,。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依戀之情,,也抒發(fā)了詩人飄泊難歸的愁苦之感,。
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教授的研究,韋莊的《菩薩蠻五首》詞中的“江南”,,都是確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這組詞創(chuàng)作于韋莊晚年寓居蜀地時期,,是作者為回憶江南舊游而作。本首詞就是組詩中的第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