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學中庸的心得體會篇一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jīng),。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贊頌先王并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說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yè),,吾等后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yè)傳承。具體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圣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圣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瑜伽這樣結合,、聯(lián)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nèi)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復,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梢娬藕兔孕呕祀s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辟,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說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說道理無非就是自我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說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
大學中庸的心得體會篇二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分別從人與人相處,,自我的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相處的層面進行了深刻的講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jīng)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閱讀了《大學中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nèi)容,分別是經(jīng)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diào)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nèi)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jīng)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看完這部分后,聯(lián)系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
相反如果內(nèi)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大學中庸的心得體會篇三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話,而其含義就是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
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烈印?。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yǎng)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現(xiàn)的就是天道與人道合一,,天性與人性合一,理性與感情合一,,鬼神與圣人合一,,外內(nèi)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現(xiàn)在的我們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樣!但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