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初中教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與感悟篇一
一,、深入研究新教材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fā)展性,關注學生的感情,、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技能,,為其終身持續(xù)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就首先要求我們轉變教育觀念,不在單純做知識方面的威嚴,,將書本上的知識原原本本教給學生,,而應當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只要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才能擺脫舊的約束,,走上創(chuàng)新之路。反而,,如果教師的觀念沒發(fā)生轉變,,即使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仍舊會"穿新鞋走老路",。作為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將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貫穿與課程教學之中,。
首先,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之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及建立一種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讓學生自由的想、大膽的想,、給予他們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創(chuàng)新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的藍天;徹底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以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活"起來,把以教師為主的"一言堂"變?yōu)閷W生積極參與的"多言堂",。首先,,要全面把握新教材的特點,。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更深入的進入到教材中去,去"感悟"和"品味"教材的內容,,通過教師的"引"和"導"使學生形成能力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好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課程標準是一個要求貫穿于教學中的"綱";而教材是教學的具體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具體依據,。
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重建師生課堂生活是本次課程改革重要標志之一,,而幫助學生確立科學,、正確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呢?我認為應當做以下幾點:
正確認識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已成為我們的共識,。關鍵是課堂教學能像過去那樣,,不顧兒童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采用以灌輸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應帶之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合作等新型的學習方式,。
正確認識教材,。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并不是有了新課程標準和教材課程改革就能到位了,。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還在于教師如何運用教材。
改變教師的角色意識,。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常常以知識傳授者的面目出現,以管理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者,,而且是絕對的威嚴,不容絲毫的冒犯和懷疑,。就有這種意識,,教師就不可能公正的對待學生、真心傾聽學生的看法和見解,、尊重學生的質疑和創(chuàng)新,。在教師這樣的角色意識下,學生只能被動的做知識的接受者,、儲存者和知識的反復訓練者,。而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活動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有居高臨下的威嚴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與師生互教互學,,彼此間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不只是一個忠實的執(zhí)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實施將變成一種動態(tài)的,、生動的、發(fā)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
課堂開放以后,,教師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強了,。教師的目標意識要加強,要從整體考慮課堂教學的育人目標;創(chuàng)新意識要加強,,一切從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出發(fā);合作意識要加強,,教師應該走下"講壇",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探討與交流;調控能力要加強,再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情況是無法預料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學習,,不斷研究課堂調控藝術。由于我對新課程改革學習還很不夠,,只能談點粗淺的看法,,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努力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初中教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與感悟篇二
隨著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工程的不斷深入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培養(yǎng),、培訓的要求,開展校本培訓成為了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的重要培訓模式,。
一年來,,通過開展校本培訓,我逐漸樹立了現代教育的思想觀念,,努力優(yōu)化了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自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努力使自己朝著成為師德高尚,、素質精良,、能夠適應新課程改革實驗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師的方向而努力,。在校本培訓的過程中,,有幾個方面對我觸動很深:
一、對“主題式學習”的學習和研究
我比較認真地學習了《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一書,,對其中談到的學習主題很感興趣,。于是我采用多種途徑研究了“主題式學習”,并在新課程中進行了探索,。所謂主題式學習(themebasedlearning)是指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經過結構化的主題(theme)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中,“主題”成為學習的核心,,而圍繞該主題的結構化內容成了學習的主要對象,。
主題式學習具有“主題集中,組織良構,,利于探究”的特點,,我認為在《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中引入主題式學習,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改善學習的效果,,進而有利于新課程的各項目標的達到,。
“主題式學習”在教學的組織上有其特殊的要求。教學組織的成敗直接關系著整個“主題式學習”的成敗,。由于“主題式學習”不再是單一的某學科或是某一知識點的教學,,因此合作也必然成了“主題式學習”的重要形式。在教學中,,我經常采用“半開放式”的分小組學習,,即全班確定一個共同的內涵豐富的研究學習主題,然后由學生選擇一個在該主題范疇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題目,,小組研究的題目可以重復,,每個題目往往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小組獨立開展合作研究,易于達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效果,,促進研究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執(zhí)教的是同年級的四個班,,所以我還經常鼓勵跨班級合作,,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此外,我覺得在“主題式學習”中,,作為教師更多地起到了“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的作用,。由于《信息技術》的內容具有綜合性,、活動性、跨學科的特點,,單單依靠學生的個人能力將很難完成整個任務,,因此作為教師應加強學生合作的指導。如分工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情況,,給予適當的建議等,。
此外,我覺得“主題式學習”的學習主題和內容的確定,,首先是要用好引發(fā)學生學習活動的工具——教材,,再是要確定好學習主題范疇下的內容——研究題目?!爸黝}式學習”的主要途徑應該是實踐活動“主題式學習”的評價手段可以是建立資源庫,。
我想“主題式學習”作為走向化的學習方式之一,畢竟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又服務于這個時代,。它是促進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它讓學生從單一的書本中走出來,,從禁錮的教室中走出來,在時代的大熔爐中學習和成長,。我們恰當地在《信息技術》課中開展“主題式學習”,,定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資源,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創(chuàng)造性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并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和主觀體驗,,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使學生獲得新知,提高能力,,在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案例撰寫和教育敘事的研究
以前,,我科研不太感興趣,,對如何撰寫案例感到困惑,對如何反思小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感到很迷茫,。通過這些方面的校本培訓,,我深受啟發(fā)。我開始嘗試寫教學隨筆,、教育敘事,。記得蕭伯納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后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互相交流,,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我根據自己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的問題,、疑惑或閃光點,寫教學隨筆,,以反思自己的教學情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工作中發(fā)現問題,研究探討形成問題的原因,,然后同事間相互交流,、討論,共同提高,。面對疑難問題和困惑,。我仿佛有了學習、進修的動力,。其他老師也大抵如此,。學期末,一個個充滿智慧的教育故事就在我們老師們間競相傳閱,,一個個富有啟迪的教學案例讓老師們茅塞頓開,,一句句課改語錄沁人心脾。
總之,,我校以課程改革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為核心,,根據教師的需求和學校發(fā)展的目標來設計校本培訓的內容,校本培訓的內容涵蓋了教育、教學,、教研,、科研等領域,培訓形式也是豐富多彩,。通過校本培訓,,我覺得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在成長,在發(fā)展,,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將繼續(xù)努力學習,、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