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南歌子游賞蘇軾朗讀 南歌子游賞蘇軾注音篇一
游人都上十三樓,。
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
誰家水調唱歌頭,。
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鑒賞: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游賞之樂,,但并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這十三樓是臨近西湖的一個風景點,。有這樣的記載: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詞以寫十三樓為中心,,但并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chuàng)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云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南歌子游賞蘇軾朗讀 南歌子游賞蘇軾注音篇二
【原文】
南歌子·游賞(1)
山與歌眉斂(2),
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樓(3),。
不羨竹西歌吹(4)、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5),,
瓊彝倒玉舟(6)。
誰家水調唱歌頭(7),。
聲繞碧山飛去(8),、晚云留。
【注釋】
(1)元祐五年(一〇九〇年),,蘇軾為杭州知州時作,。“游賞”,,傅本作“錢塘端午”,,元本作“杭州端午”,。《宋史·蘇軾傳》:“(元祐)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戎梁?,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即元祐五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六年,召為吏部尚書,,未至,。”《蘇軾詞編年校注》中冊《南歌子·游賞》:“元祐五年庚午(一〇九〇年)端午,,作于杭州,。宋周淙《乾道臨安志》:‘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於此,。’陳鵠《耆舊續(xù)聞》:‘《南歌子》云:‘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g樓在錢塘西湖北山,,此詞在錢塘作,。此詞舊注曾云:‘汴京舊有十三樓?!且?。’案:東坡守杭,,元祐四年七月三日到任,,元祐六年三月離杭還朝,只元祐五年在杭度端午節(jié),,故編庚午,。”《東坡詞編年箋證》卷三《南歌子·山與歌眉斂》考證:“《耆舊續(xù)文》云:‘東坡《南歌子》詞云:‘游人都上十三樓’,,十三樓,,在錢塘西湖北山。此詞在錢塘作,。舊注:‘汴京舊有十三樓,,非也?!对~林紀事》張宗橚案云:‘《西湖志》:‘大佛寺畔,,舊有嚴相院,晉天福二年,,錢氏建,,有十三間樓,樓上貯三才佛一尊,,蘇子瞻治郡時,,常判事于此?!创嗽~所云之十三樓耶?’朱,、龍二氏編庚午,從之,?!?/p>
(2)“山與歌眉”二句:寫錢塘湖光山色如美人之黛眉斂翠,秋波顧盼,。謝偃《聽歌賦》:“低翠蛾而斂色,,睇橫波而流光?!卑拙右住顿浕奘鍛泬舻谩罚骸熬泼娓』☉窍?,歌眉斂黛不關愁?!碧K軾《次韻曹子方運判雪中同游西湖》詩:“雪山已作歌眉淺,,山下碧泉清似眼?!?/p>
(3)“十三樓”:宋代杭州名勝,。吳自牧《夢梁錄》卷一二《西湖》:“大佛頭石山后名十三間樓,乃東坡守杭日多游此,今為相嚴院矣,?!敝苊堋段淞峙f事》卷五《湖山勝概·葛嶺路》:“十三間樓相嚴院,舊名十三間樓石佛院,。東坡守杭日,,每治事于此,有冠勝軒,、雨亦奇軒等,。”蘇軾《郭祥正十三間樓》詩:“高樓插湖腳,,紺碧十三部,。”
(4)“竹西”:揚州亭名,?!遁浀丶o勝》卷三七《淮南東路·揚州·風物》:“竹西亭,在北門外五里,,今廢,。”《嘉慶維揚志》卷七:“竹西亭,,在城北門外五里上方禪智寺側,,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斜陽竹西路,歌吹是揚州,?!っw取于此。向子固易歌吹,。經紹興兵火,,周淙重建,復舊名,?!北揪湟庵^杭州十三樓歌唱奏樂繁華,不必再羨慕前代揚州的竹西了,。
(5)“菰黍”:即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粽菰葉,?!安龤b(歜,音觸)” :宋時以菖蒲嫩莖切碎鹽以佐餐,,名昌歜?!短K軾詩集》卷四六《端午帖子詞·太皇太后閣六首》其二:“菰黍獻芳時”,。查注引《風土記》:“午日以菰黍裹稻米為粽,,以象陰陽相包裹未分散也?!薄蹲髠鳌べ夜辍罚骸安陀休允?。”杜預注曰:“昌歜,,昌蒲葅,。”孔穎達《疏》:“鄭玄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為葅,,彼昌本可以為葅,,知此昌歜即昌蒲葅也?!备当咀ⅲ骸拔逶挛迦?,以菰葉裹黏米,楚祭屈原之遺風,。又俗飲菖蒲酒,。”
(6)“瓊彝”:玉制盛酒器皿,?!坝裰邸保河裰凭票K抉R光《和王少卿十日與留臺國子監(jiān)崇崇福宮諸官赴王》:“紅牙板急弦聲咽,,白玉舟橫酒量寬,。”蘇軾《次韻趙景貺督兩歐陽詩破陳酒戒》:“明當罰二子,,已洗兩玉舟,。”赤城韓夫人《法駕導引》:“自洗玉舟斟白醴,,月華微映是空舟,。”傅本注:“《周禮·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秋嘗,、冬烝,祼用斝彝、黃彝,,皆有舟,。……,,凡四時之閑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湮氖居须u、虎等六彝之名,,所以納五齊三酒也,。而彝者皆有舟,則舟者彝下之臺也,,所以承載彝也,,若今承盤然。世俗或用瓊玉為之,?!?/p>
(7)“水調唱歌頭”:即唱水調歌頭。鄭處?!睹骰孰s錄》逸文:“祿山犯順,,乘遽以聞,議欲遷幸,,置酒樓上,,命作樂,有進《水調歌》者曰:‘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蠁栒l為此詞,。曰:‘李嶠’。上曰:‘真才子也,?!觳唤K飲而去。(見《白孔六帖》卷六一《樂·進水調歌》條)陳廷敬,、王奕清《欽定詞譜》卷二三《水調歌頭》:“《碧雞漫志》屬中呂調;毛滂詞,,名《元會曲》;張榘詞,,名《凱歌》。按,,《水調》,乃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頭,,此必裁截其歌頭,另倚新聲也,?!备当咀ⅲ骸八{曲頗廣,謂之歌頭,,豈非首章之一解乎?白樂天‘六幺水調家家唱,。’”
(8)“聲繞碧山”二句:“用《列子》秦青撫節(jié)悲歌,,響遏行云典,。”《列子》卷下《湯問》:“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區(qū),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此借其典言歌曲美妙而響亮,。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游賞之樂,,但并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然而,,此詞雖以寫十三樓為中心,卻也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運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詞中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去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運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chuàng)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云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是說作者與同伴面對旖旎的湖光山色,,盡情聽歌,,開懷痛飲。歌女眉頭黛色濃聚,,就象遠處蒼翠的山巒;醉后眼波流動,,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著補敘一筆:“游人都上十三樓,?!币饧捶彩莵碛挝骱娜耍瑳]有不上十三樓的,,此一動人場面就出現在十三樓上,。為了寫出十三樓的觀覽之勝,作者將古揚州的竹西亭拿來比襯:“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边@里說只要一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古代揚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樓并不比竹西亭遜色,。據《輿地紀勝》記載:“揚州竹西亭在北門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題揚州禪智寺》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竹西亭為唐時名勝,向為游人羨慕,。
過片以后,,極寫自己和同伴于此間的游賞之樂,。“菰黍連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為宋代一種食品,。句意為他們宴會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碍傄偷褂裰邸保耙汀睘橘A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為漂亮的酒壺,不斷地往杯中倒酒,。綜上二句,,意在表明他們游賞的目的不是為了口腹之欲,作烹龍炮鳳的盛宴,,而是貪戀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最后則以描寫清歌曼唱滿湖山作結:“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彼{,,相傳為隋煬帝于汴渠開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時為大曲,,凡大曲有歌頭,,水調歌頭即裁截其歌頭,另倚新聲,。此二句化用杜牧《揚州》“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但更富聲情,。意思是不知誰家唱起了水調一曲,,歌喉宛轉,音調悠揚,,情滿湖山,,最后飄繞著近處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卻不肯流動,,仿佛是被歌聲所吸引而留步,。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chuàng)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南歌子游賞蘇軾朗讀 南歌子游賞蘇軾注音篇三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樓,。
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
誰家水調唱歌頭,。
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游賞之樂,,但并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這十三樓是臨近西湖的一個風景點,。有這樣的記載:“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于此,?!贝嗽~以寫十三樓為中心,,但并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chuàng)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云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是說作者及其同伴面對湖光山色,盡情聽歌,,開懷痛飲,。歌女眉頭黛色濃聚,就象遠處蒼翠的山巒,;醉后眼波流動,,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著補敘一筆:“游人都上十三樓,?!币饧捶彩莵碛挝骱娜耍瑳]有不上十三樓的,,此一動人場面就出現十三樓上,。為了寫出十三樓的觀覽之勝,作者將古揚州的竹西亭拿來比襯:“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边@里說只要一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古代揚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樓并不比竹西亭遜色,。
據《輿地紀勝》記載:“揚州竹西亭北門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題揚州禪智寺》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竹西亭為唐時名勝,向為游人羨慕,。
過片以后極寫自己和同伴于此間的游賞之樂,。“菰黍連昌歜”,,寫他們宴會上用的糕點,,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碍傄偷褂裰邸?,“彝”為貯酒器,“玉舟”即酒杯,,句意為漂亮的酒壺,,不斷地往杯中倒酒。綜上二句,,意表明他們游賞的目的不是為了口腹之欲,,作烹龍炮鳳的盛宴,而是貪戀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最后以寫清歌曼唱滿湖山作結:“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彼{,,相傳為隋煬帝于汴渠開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時為大曲,,凡大曲有歌頭,,水調歌頭即裁截其歌頭,另倚新聲,。此二句是化用杜牧《揚州》“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詩意,但更富聲情,。意思是不知誰家唱起了水調一曲,,歌喉宛轉,音調悠揚,,情滿湖山,,最后飄繞著近處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卻不肯流動,,仿佛是被歌聲所吸引而留步,。
南歌子游賞蘇軾朗讀 南歌子游賞蘇軾注音篇四
蘇軾《南歌子·游賞》賞析
《南歌子·游賞》
宋代: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南歌子·游賞》譯文
山色與歌女黛眉濃聚一樣綠,,碧波就像人的朦朧醉眼一樣流。人們都愛登上十三樓,,不再羨慕竹西歌吹的古揚州,。
菰米軟糕菖蒲菜,玉壺向玉杯傾倒著美酒,。不知誰家唱起水調歌頭,,歌聲繞著青山飛去晚云又將它挽留。
《南歌子·游賞》注釋
南歌子:《南歌子》是詞牌名稱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游人:指游玩的人。蘇軾《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橋上游人夜未厭,,共依水檻立風檐,。
十三樓:宋代杭州名勝。吳自牧《夢梁錄》卷一二《西湖》:“大佛頭石山后名十三間樓,,乃東坡守杭日多游此,,今為相嚴院矣?!?/p>
竹西:揚州亭名,。本句意謂杭州十三樓歌唱奏樂繁華,不必再羨慕前代揚州的竹西了,。
揚州:淮河以南,、長江流域東南地區(qū),《周禮》稱東南曰揚州,。
菰黍(gūshǔ):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葉,。
昌歜(chāngchù):宋時以菖蒲嫩莖切碎加鹽以佐餐,名昌歇,。
瓊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蘇軾《次韻趙景貺督兩歐陽詩破陳酒戒》:“明當罰二子,,已洗兩玉舟,。”
水調唱歌頭:即唱水調歌頭,。傅本注:“水調曲頗廣,,謂之歌頭,豈非首章之一解乎?白樂天六幺水調家家唱,?!?/p>
《南歌子·游賞》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游賞之樂,但并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然而,此詞雖以寫十三樓為中心,,卻也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運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詞中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去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運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chuàng)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云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是說作者與同伴面對旖旎的湖光山色,,盡情聽歌,開懷痛飲,。歌女眉頭黛色濃聚,,就象遠處蒼翠的山巒;醉后眼波流動,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著補敘一筆:“游人都上十三樓,。”意即凡是來游西湖的人,,沒有不上十三樓的,,此一動人場面就出現在十三樓上,。為了寫出十三樓的觀覽之勝,,作者將古揚州的竹西亭拿來比襯:“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边@里說只要一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古代揚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樓并不比竹西亭遜色,。據《輿地紀勝》記載:“揚州竹西亭在北門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題揚州禪智寺》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竹西亭為唐時名勝,,向為游人羨慕,。
過片以后,極寫自己和同伴于此間的游賞之樂,?!拜允蜻B昌歜”,“菰黍”即粽子,?!安龤b”為宋代一種食品。句意為他們宴會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瓊彝倒玉舟”,,“彝”為貯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為漂亮的酒壺,,不斷地往杯中倒酒,。綜上二句,意在表明他們游賞的目的不是為了口腹之欲,,作烹龍炮鳳的盛宴,,而是貪戀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最后則以描寫清歌曼唱滿湖山作結:“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彼{,相傳為隋煬帝于汴渠開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時為大曲,,凡大曲有歌頭,水調歌頭即裁截其歌頭,,另倚新聲,。此二句化用杜牧《揚州》“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但更富聲情,。意思是不知誰家唱起了水調一曲,歌喉宛轉,,音調悠揚,,情滿湖山,,最后飄繞著近處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卻不肯流動,,仿佛是被歌聲所吸引而留步,。
《南歌子·游賞》賞析二
上闋以十三樓為主線,寫詞人歡飲和游人玩樂,。起首“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寫景狀事,將樓邊景物與游人之宴飲融為一體,,極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寫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飲之歡樂,。“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繼續(xù)渲染盛況,。作者寫只要游人一登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游覽揚州竹西亭的唐人,雖未直接描寫十三樓,,其壯麗景觀卻呼之欲出,。
下闋以“歌聲”為主線,繼續(xù)寫游樂“菰黍連昌歇,,瓊彝倒玉舟”寫宴飲的酒食,,襯托宴席的歡樂氛圍,寫游人盡興之趣,,隱含在湖光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誰家水調唱歌頭”,,寫在宴會上聽人唱《水調歌頭》曲,。這歌聲極其悠揚,“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巒之間繚繞不絕,,就連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聲吸引了一樣,。
“眉峰與山”,、“眼波與水”互為依托、交相輝映,,成就了“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絕妙境界,富有詩情畫意,。該詞中比喻,、擬人、對比之手法處處皆在,,卻化于無形,,全詞通暢絕妙、渾然天成,。
此詞雖以寫十三樓為中心,,卻也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運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南歌子·游賞》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詞人到杭州擔任知州。在此期間詞人游山玩水,。端午節(jié)時詞人與他的友人游覽了杭州名勝十三樓,,為了記錄自己的游玩過程以及感受,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南歌子·游賞》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南歌子游賞蘇軾朗讀 南歌子游賞蘇軾注音篇五
●南歌子·游賞
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樓。
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
誰家水調唱歌頭,。
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