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一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60-61頁
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們已經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畫出相關物體位置和描述簡單的行走路線方法。實際測量是一次實踐與綜合應用,,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實際測量的主要內容包括: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
在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的內容中,先學習在地面上測量兩點間的距離,,再用卷尺或測繩分段測量出相應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內容中,介紹了得到步長的方法以及用步測的方法測定一段距離,;目測重在介紹目測的方法,。
⑴使學生會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發(fā)展空間觀念,。
⑶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日常生活現(xiàn)象,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意識,。
掌握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掌握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卷尺、標桿,、50米跑道,。
一、揭示課題,,明確學習內容,。
⑴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實際測量,。讓學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⑵了解測量工具。
讓學生說說知道的測量工具,;預設:卷尺,、測量儀、標桿等,。
⑶明確學習內容,。
測量地面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
二,、了解測量知識,為實踐活動作準備,。
⑴測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
理解測定直線的意義: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分段測量時容易偏離兩點間的連線,,從而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程度,。
理解測定直線的方法: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連線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測量,;
觀察教材上的圖片,,讓學生說說怎樣在a、b兩點間測定直線的,?(2根以上的標桿成一線時)
掌握測定直線的步驟:測定直線,;分段量出;記錄計算。
⑵學習步測的方法,。
理解步測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在沒有測量工具或對測量要求不十分精確是,,可以用步測。
掌握步測的方法:用步數每一步的距離,。
理解步測的關鍵:確定平均步長,。
掌握確定平均步長的方法:讓學生說說確定平均步長的方法,形成一般測定平均步長的過程,,量出一段距離(50米),,反復走幾次,記錄數據,,計算步長,。
理解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法:測定平均步長;步測籃球場的長和寬,。
⑶學習目測的方法,。
觀察黑板,說說黑板的長和寬,,交流得到黑板的長和寬的思考過程。預設:一米一米數出,;比較得到,;等等。
目測較短距離:人書本的長和寬,;課桌的長和寬等等,;
理解目測較長距離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離(50米),每隔10米插上標桿,,觀察,、理解;用目測發(fā)方法測定教學樓的長度,。
三,、實踐活動。
⑴測定直線,。
⑵確定平均步長,。
⑶步測籃球場的長和寬。
⑷目測教學樓的長度,。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二
教材第21頁例1,、22頁做一做及練習五1-3題.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fā)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理解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xiàn)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并反饋.
2、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畫出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厘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qū)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滿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匯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米不是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毫米的認識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三
教學內容:教材60~61頁內容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1,、學習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學會步測和目測,體驗步測和目測的價值,。
教學準備:卷尺,、測繩、標桿
一,、認識測量工具
教師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這些場景,?你知道測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
二、測量方法研究學習
1.利用工具實際測量
師: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
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師: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實際測量”)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2.步測和目測
1).步測
師:你知道1步的長度如何測量嗎?
教師根據實際給以糾正,。
教師演示1步的長度:
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教師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3、4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師:你能按照測量方法對教室的寬進行測量,。
教師強調: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師:你現(xiàn)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師: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教師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三,、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師:請大家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再算出平均步長。
師:請各小組公布工具測量的結果與自己步測的結果,,并進行比較.
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知道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qū)別,?
總結: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板書設計:
實際測量
測量的常用工具:卷尺、測繩,、標桿
用標桿測定比較遠的距離的方法: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四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口算。p.145頁口算(四),。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據,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五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一,、基本練習
1.口算,、p.145頁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復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據,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yè)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六
使學生掌握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掌握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掌握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5 分鐘)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用工具測量較遠的距離,,誰來說說我們是怎樣測量的,?
2.在沒有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不要求十分精確時,,怎樣測定兩點之間的距離呢,?
3.在沒有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不要求十分精確時,,可以用步測或目測的方法量出兩點之間的距離。
二,、新授(20 分鐘)
(一)步測法,。
1.進行步測前,首先要知道自己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師介紹方法: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在用均勻的步子沿著這條線段走三四次,并記好每次的步數,,然后就可以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2.例如:沿著一條40。3 米的直路,,小明第一次用62 步走完,,第二次用61 步走完,第三次用63 步走完,。小明的平均步長是多少米,?
1)讀題理解題意
2)列出算式
(62+61+63) ÷3
=186÷3 =62(步)
40。3÷62=0,。65(米)
答:小明的平均步長是0,。65 米。
3.試一試
李光的平均步長是0.64 米,,他從學校大門步行到家,,一共走了854 步。李光的家與學校間的路程大約是多少米,?(得數保留整數)
獨立完成后交流,。
(二)學習目測
師:還有一種測量的方法就是目測,目測就是通過眼睛觀察,,估測兩點間的距離,。
三、實踐應用(10 分鐘)
帶領學生到操場實際測量并做出記錄,。
沿一段50 米長的線段走三次,,記錄每次的步數,第一次走了()補,,第二次走了()步,,第三次走了()步。算一算平均一次走()步,,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米,。(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四、總結交流(5 分鐘)
你有什么收獲,?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七
教材60~61頁內容
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1、學習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學會步測和目測,體驗步測和目測的價值,。
卷尺,、測繩、標桿
教師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這些場景,?你知道測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
1,、利用工具實際測量
師: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
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師: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實際測量”)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p>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2,、步測和目測
(1)步測
師:你知道1步的長度如何測量嗎?
組織學生學習書本上的內容,,明確測量方法,。
提醒學生在實際進行步測時,要注意邁步均勻,,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時盡量保持直線進行。這樣測量出來的結果相對準確些。
教師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教師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3,、4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2)目測
師:你現(xiàn)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師: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教師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1,、測定直線.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 引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平均步長
a:先在操場上量出一段距離(如50米):讓學生反復走3次,并要求記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數,,填在表格里,。
b:指導學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數,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長,。
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讓學生交流每個人步測的平均步長,總結身高高的學生通常平均步長一些,,身高矮的學生平均步長相對短一些,。
(2) 步測學校操場的寬
可以讓學生先走一走,并記下所走的步數,,然后根據自己的平均步長算出操場的寬,。
結合天天練p38頁的實際測量,可以組織學生測量籃球場的長和寬,。
(3) 比較步測和工具測量的結果,。
用工具測量操場的寬,并將用工具測量的結果和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知道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qū)別,?
總結: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課堂作業(yè):完成天天練38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