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平:一只理想主義的“土撥鼠”》閱讀原文:
①“我是一只土撥鼠。”施平在自傳里這樣寫道,。他1911年出生在云南大姚,,1926年在昆明投身第一次大革命,,自那以后,,便如一只“長著有力前爪的土撥鼠,匍匐在大地母親的懷抱,,東撥土,、西撥土、種鮮花,、去雜蕪”,。
②在浙江大學讀書時,施平積極參與“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兩次直面蔣介石,,力陳抗日主張??谷諔?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在新四軍粟裕,、陳丕顯部下,,擔任地方黨群領導工作。1957年,,他在中國農業(yè)大學擔任黨委書記期間,,被卷入“反右”運動,此后,,審查,、批斗、下獄……“土撥鼠”遭遇了巨大的災難,,含冤受屈,,鐵窗之下,“無處可為大地母親撥土了”,。
③直到文革結束后,施平方才得以平反,。67歲的他來到華東師范大學,,這只忠貞的土撥鼠,又繼續(xù)勇敢地撥土,、栽花,、去蕪。華東師大是“文革”的重災區(qū)之一,。1978年,,施平被調任到華東師范大學,,任黨委第一書記。到任后,,他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刀闊斧地撥亂反正,,徹底平反冤假錯案。
④“要把高等教育辦好,,就不可以‘左’,。”時至如今,施平談教育,,開口仍是這句話,,“我當年是這樣認為,我現(xiàn)在還是這樣認為,。”
⑤從1978年到1983年,,在華師大的近6年時間中,施平一直扮演著改革者的角色,,他從體制層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建設,,將民主之風帶入了校園。他昔日的同事,,華東師大前校辦主任汪祥云說,,那些年,施平身邊常有記者相隨,,因為“跟著他跑,,就能出新聞”。
⑥民主推薦副校長便是其中的一例,。當時華東師大領導層的年齡結構偏大,,選拔青年干部已是當務之急。施平提出了一個新設想,,由群眾在全校青年教師中民主推薦出一位副校長,。這個提議遭到了疑慮和反對:我國高等院校的正副校長歷來由上級組織任命,如今讓群眾選舉,,似乎有違組織原則,。
⑦施平回應說:“我們發(fā)動群眾,走群眾路線,,民主推薦副校長,,這是合理的;推薦出來后,,還要經上級批準任命,,也是合法的。只要做到合理又合法,,別人無可非議,。”
⑧民主推薦校領導,,在當時全國高校中屬于首創(chuàng)。之后,,施平為了解決外語師資問題,,更是大膽創(chuàng)新,首開先河地在報紙上刊登招聘廣告,。1979年3月29日,,華東師大在《文匯報》上刊登招聘啟事,迎來了800多名應聘者,,其中不乏在國外留過學,,獲得學位,精通某一門外語,,既能教學與翻譯,、又懂某門專業(yè)學科的人才。這種向社會開放,,“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在當時的學校和社會中,都屬“破天荒”之舉,。
⑨1985年,,74歲的施平離休。次年,,他前往大西北,,實現(xiàn)了少年時念念不忘的夢想——在沙漠、戈壁上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植樹造林,,制止風沙侵害,。這時,年逾古稀的施平迷上了攝影,。中學時,,他目睹“四·一二”政變,眼見蔣介石背叛革命,、清洗共產黨,,曾一度對政治灰心喪氣,轉身埋頭于西洋水彩畫中,,甚至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昆明美術學校。然而,,受大革命啟蒙的施平,最終沒有選擇這條道路,,而是聽從內心召喚,,投身于為共和國“撥土去蕪”的事業(yè)中,。到古稀之年,“土撥鼠”的腳步終于得以暫緩,,兒時的愛好和夢想仿佛點亮了老人的又一次青春,。施平將年輕時養(yǎng)成的美學修養(yǎng)投入到了攝影中,當記者在病房見到他時,,他的書桌的正中便放著一個數碼相機,。
⑩病房的墻上掛著他的幾幅照片,也有書法家寫的一幅書法作品,,用以形容他的晚年時光:“老年更發(fā)少年狂,,吟嘯徐行又起航。”
⑾老人雖然離開工作崗位已久,,但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教育理想,,施平所描繪的大學圖景是:大學的“圍墻”被拆除了,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對所有人開放,,人人都能夠享受高等教育的資源。從幼兒園開始,,教育的費用就由國家來承擔,。而在大學,學生不再受限于某一所學校,、其一課程,,只要愿意,他們便能選擇自己心儀的課程,,學分修滿了就能畢業(yè),。大學畢業(yè)后的學生仍然能回來聽課,只要通過考核,,便能拿到碩士,、博士的學位。
⑿這樣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他的后輩看來,,也似乎過于“超前”。但老人說起這一切時,,情真意切,,目光堅定,還閃耀著年輕時的理想主義光芒,。如今,,這位年過百歲的老人,希望年輕人能夠接手他們理想主義的“傳棒”,,比之老一代知得更多,,思得更廣,,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比我們跑得更好更快,。”
《施平:一只理想主義的“土撥鼠”》閱讀題目: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文章題目運用比喻手法,,將施平比作一只“理想主義的‘土撥鼠’”,,形象地概括了施平一生的奮斗經歷,生動有趣,。
B. 施平調任華東師范大學后,,首先大刀闊斧地進行撥亂反正工作,徹底平反冤假錯案,,這是他成為成功教育家的根本原因,。
C. 施平率先從體制層面在高校實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建設,民主推薦副校長等做法將民主之風帶入了校園,,理念非常先進,。
D. 施平對祖國懷有一腔熱愛與忠貞之情,他有超出常人的眼光,,以勇氣和毅力執(zhí)著做事,,在教育事業(yè)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8.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 年輕時的施平積極參加各種民主運動,,努力踐行為國家貢獻力量的理想抱負,即使遭受過冤屈打擊,,也沒有改變他的初衷,。
B. 施平對我國一段時期內的高等教育政策并不贊成,也因此而入獄,;平反后,,他對學校中的一些問題采取積極措施加以糾正。
C. 施平在華東師范大學任職期間,,身邊常常有記者跟隨,,因為他一直以改革者的角色出現(xiàn),他的一些做法往往能夠成為新聞,。
D. 離休后的施平遠赴西北植樹造林,,實現(xiàn)了少年時期就念念不忘的夢想,在年輕時就曾經涉足過的攝影領域也有了初步成就,。
E. 施平眼中的大學應當拆除圍墻,,去除大門等設施,讓社會上人人都能夠享受高等教育的資源,這樣的理念顯然是極為超前的,。
9. 為什么說施平是“一只理想主義的‘土撥鼠’”,?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