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一
教學內容:
課本第105、106頁例1,、例2,,練習二十四1~3題,。
教材分析:
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教學中學生只是初步接觸,,局限在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而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要求學生能夠用恰當的詞語如:可能,、不可能,、一定等來表述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
本課以學生熟悉的游戲活動來展開學習內容,,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直觀感受到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并逐步豐富對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
學情分析:
《課標》指出: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要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注意結合學生熟悉的游戲,、活動(如:摸球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親自實踐體驗,,直觀感受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使其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做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又符合《課標》的要求,使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和動手實踐的成功感,,從而促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對原有的知識要求不高,,所以我認為對本班學生認知度來說并不難。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
2.能結合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斷,,并能簡單地說明理由。
3.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判斷不確定事件,。
教學難點:
較好地判斷不確定性事件。
教學準備:
教具:裝有黃,、白兩種顏色球的袋子,。
教學過程:
課前游戲
老師與學生共同玩猜拳,,初步體會游戲中的可能性。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二
搭積木
教學目標
1.借助熟悉的物體,使學生正確用數表示20以內這些物體的個數.
2.使學生根據11至20個數的組成,,掌握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進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動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小捧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一)搭積木(出示圖片:說一說1)
1.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搭積木的游戲嗎?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兩摞積木在列算式時遇到了困難,,你們能幫幫他們嗎?
3.根據圖意誰能列出相應的算式?
教師板書:10+5=15 16-2=14
4.為什么這樣列算式?說一說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兩摞積木,左邊一摞是十塊,,右邊一摞是三塊,明明又放上了兩塊一共是十五塊,,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兩摞積木,,左邊一摞是十塊,,右邊一摞是十八塊,拿走了兩塊是十四塊,,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結
我們通過觀察畫面,動腦思考幫助明明和丁丁解決了他們搭積木情況,,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積木的塊數.你們真聰明.
二,、活動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
(一)動手操作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表示一個十(畫圖,、用學具盒里的東西或其它物體都可以).
2.請你任意添加一個圖或其它物體的個數,組成一個算式,,看誰組的多.
3.小組內交流,說一說圖意和算式是怎樣組成的(出示圖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0+6=16
16-6=10
10+7=17
17-7=10
4.任意舉出一列說一說計算的方法
一個十添加一個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個十和一個一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組成的,拿走了一根還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組成的,,拿走了十根還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師小結
我們通過動手操作,列出這么多的加減法算式,,這充分體現了你們善于動腦思考的結果.
三、活動三:整理歸類.
(一)找規(guī)律
1.根據我們列出的算式進行整理,,你們能找到這些算式計算的規(guī)律嗎?
2.小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體反饋.
4.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二)教師小結
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同時找到了這些算式計算的規(guī)律及方法,,你們真了不起,,希望你們繼續(xù)發(fā)揚這種探索精神.
四,、活動四:結合實際鞏固練習
(一)出示圖片:說一說4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會得到什么結果?
2.根據相碰的情況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圖片:說一說5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會得到什么結果?
2.根據相碰的情況列出減法算式.
(三)教師小結
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了什么?高興嗎?我和你們一樣高興,因為,,我們在玩中也學到了
一些數學知識,可見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案點評
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含義,,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采用多種表示數的方法(如:圖形,、小木棒等),讓學生任意選擇,,以達到理解和掌握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含義為目的,,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fā)展了思維、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中以聯系生活實際入手,,結合學過的知識,學以至用,,把數學知識中數學問題以問題情境的方式呈現,,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以及發(fā)展數學知識,培養(yǎng)各種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三
1,、實驗引出體積概念
將不規(guī)則鐵塊用繩子系著放入盛滿水的圓柱水槽中,,水溢出水槽進入長方體水槽,,解釋水中現象,揭示立體圖形體積概念,,數學 - 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教學。
2,、明確復習內容
我們學過了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在黑板上:(四種立體形圖) 然后揭示課題: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
3,、出示學習目標
(1).學生交流討論目標??戳诉@個課題,你認為應復習哪些內容?
(2).教師歸納總結后用小黑板出示學習目標:
a.理解并掌握立體圖形體積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并形成知識體系,,小學數學教案《數學 - 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教學》,。
b.能正確、靈活應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c.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再現知識階段
1.圍繞目標自主復習:以四人一小組自主復習,。
2.匯報復習情況:教師重點引導出體積計算的推導過程。
3.基礎訓練
(1).小組互測:教師在練習紙上設計如下表格,,要求學生相互提供相關數據后互測。
形體名稱 已知條件 求體積的算式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圓錐
(2).小組互評
教師巡視抽查學生演示情況,,提出應注意問題,。
三,、疏理溝通階段
2.歸納形成知識網絡。
(1).討論后歸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具有統(tǒng)一的求體積公式v=sh
(2).形成網絡:(板書)
( 正方體圖)v=a3
(箭頭) (箭頭) v=sh
(長方體圖) (圓柱圖)v=sh
v=abh
( 圓錐圖)v=1/3sh
四,、深化提高階段
1.綜合訓練
(1).我當審判長
a.一個長方體木箱的體積一定大于它的體積,。( )
b.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的圓錐體體積是長方體體積的1/3,。( )
c.圓柱的`體積,等于圓柱的側面積的一半乘以圓柱的底面半徑,。( )
(2).對號入座
a.把一個棱長6厘米的正方體切成棱長2厘米的小正方體,,可以得到( )個小正方體,。
b.一個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厘米和6厘米,,以短直角為軸旋轉一周,可以得到一個( )體,,它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c.一個長方體的高減少2厘米后,,成為一個正方體,,那么表面積就減少48平方厘米,,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a.學生演示測出溢出的水在長方體水槽中的高度及長方體的長和寬,。
b.學生將鐵塊拉出水面后,測量圓柱水槽槽囗到水面距離及圓柱的底面直徑,。
c.集體計算,,然后比較計算結果,。
2、評價練習
(1)教師引導學生對照目標自我評價后教師再評價,。
(2)總結全課,。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四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98頁。
教學案例
師:說一個你最喜歡的100以內的數,,并說說為什么?
生1:我喜歡60,,因為我們班有60位小朋友。
生2:我喜歡7,,因為我今年7歲了。
(老師把學生說的數字一一寫在黑板上,。)
師:大家說了這么多喜歡的數字。那么,,你們能不能選擇+其中的兩個數字組成一道加法或減法算式?能的話將它寫在卡片上,。
生1:給它們分類,。
生2:按順序排一排。
師:小組內討論一下,,按什么順序排?理由是什么?
組1:我們組認為按得數大小排比較好。
組2:我們組認為按計算方法排比較合理,。
組3:我們組同意2號組的'意見,。我們還把加法計算題分成兩類:一類是進位加法,,一類是不進位加法;還把減法計算題也分成兩類:一類是退位減法,,一類是不退位減法,。
師:說得真好!就請你上來幫老師來歸歸類。
師: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道題說說你怎么算出來的?
生1:我來說進位加法36+8,。我是這樣想的,,先把8分成4和4,,先算36+4得40,再算40+4等于44,。
生2:30+58,,先算30加50得80,,再算80加8等于88。
生3:95—40,,先算90減40得50,再算50加5等于55,。
師:每個同學都有自己最好的方法,,真了不起,。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復習10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
教學反思:
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條件,。這個課例就本著這一理念為指導思想,創(chuàng)設了一個個“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說一個自己喜歡的數字,,并用卡片寫下自己所編的算式題;小組討論分類的標準,、依據,,各自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開放思維空間,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數學能力,,還可以改善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做學問”的素養(yǎng),。本節(jié)課,,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五
教室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情景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并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
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介紹教室
(一)創(chuàng)設情景
(二)介紹教室
1.學生介紹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這樣介紹淘氣只知道我們的教室中有什么東西,,你能用我們所學過知識來介紹嗎?
3.誰愿意到前面給淘氣和全班同學介紹一下.
4.剛才兩位同學介紹的一樣嗎?為什么?
5.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6.小結:你們面對面坐著,因為方向是相對的,,所以在敘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動二:介紹去學校各個專業(yè)教室的路線和各個專業(yè)教室
1.淘氣現在想到我們的各個專業(yè)教室去參觀,你能說說怎么才能到各個專業(yè)教室嗎?
2.出示圖片:學校示意圖
3.學生介紹專業(yè)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氣想到自然教室去參觀,,你能說說應該怎樣走才能到那嗎?
5.學生選擇任意一個專業(yè)教室說路線.
三,、活動三:游戲
1.淘氣:同學們,你們愿意和我一起來做游戲嗎?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學生看卡片做動作.(卡片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張.學生看到卡片后將手指指向相應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聽口令反指方向.
規(guī)則:手指指向與淘氣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動四:介紹自己的房間
1.我已經了解了你們的學校,還沒有了解你的房間呢?請你介紹一下.
2.學生任意介紹自己房間物品所擺放的位置.
教案點評:
這節(jié)課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通過“淘氣與我們一起上課,,參觀校園”這一情景貫穿全課。學生在具體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進一步感知位置,、確定位置,不斷體驗探究位置與順序,。對有關知識進行全面的復習和運用,。位置的`相對性是本課中的重點,、難點,巧妙的創(chuàng)設情景,,設疑,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進一步感受體驗前后變化的相對性,。讓學生體會位置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同學們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斷推理出位置的順序,,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本課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活動性于一體,有效的進行教學,,突破難點。本節(jié)課通過游戲的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上好一節(jié)復習課作了一些嘗試,。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能夠將相鄰區(qū)域的小圓片的個數相加。
2.對給出的“結果數”能夠分拆成兩個合適的數,。
3.通過擺圓片,、填合適的數,,感受到三角盤中三個數與三個結果數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對給出的“結果數”能夠分拆成兩個合適的數,。
教學難點:
三角盤中三個數與三個結果數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
磁性黑板,、三角盤,、翻轉片,、數字卡
教學過程:
一、找規(guī)律
2.出示一個三角板,,將小圓片放到各個區(qū)域中去,教師不做解釋的擺放第一張結果數卡,。
3.用磁性小圓片和數卡將書上題2擺在三角板上,,然后學生得到計算三角的草圖,,并擺出題2,求出結果數并填入。
二,、提高過程
1.題3:只給出一個結果數,且一個區(qū)域沒有擺出,。教師擺出三角板,,給出題3,,提問:你們能填一填嗎?說出為什么這么填的理由,。
5+()=1111-5=()
三、探究
1.題6:擺出題6的三角板,,師:你們能夠用小圓片擺一擺,,試一試嗎,?和學生一起探討,通過嘗試解決問題,。
嘗試一:首先上方擺上3個,,那么左下方如何擺或者右下方如何擺,。探討:這樣擺可以嗎?不可以的話是為什么,?說一說理由。
2.檢驗:4+3=73+5=85+4=9將小圓片抽象到數,,填入題目中,。
四,、練習冊的練習
1.簡單題型將相鄰的區(qū)域相加并將結果寫在卡片上
2.難度增加:2個區(qū)域是空的。師:你能說一說你是如何算出來的嗎,?(必要時可以讓學生用小圓片擺出)
4.找規(guī)律。
五,、課堂小結
略,。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能說出以自我為參照中心的左右位置,,能說出空間中物體的左右位置,。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智能、語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等,。
3,、情感目標: 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教學重點:
學會判斷空間事物的左與右,。
教學難點:
體會“面對面”的物體方向是相反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激發(fā)興趣
(注:請學生事先以小組的形式,,圍圈而坐。)
師: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游戲的名稱是“跟我做”。 請你跟我這樣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腳,,抬起右腳,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要求學生一邊跟著說,,一邊跟著做,。 我就跟你這樣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腳,抬起右腳,,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師:今天我們一起復習了“左與右”,。
二、共同探討,,獲取新知
1、 出示題1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左與右,,我們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揭示課題)
師: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行人真多,,真熱鬧啊,!我們在過馬路時要注意什么?
小結:過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板書)
2,、 出示題2
師:小丁丁想過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請個別同學回答,。
3,、 出示題3
師:這時,小巧也準備過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獨立完成后核對,。
4、 小組合作,、嘗試探究
師:碰巧小胖也在過馬路,那么小胖向左,、向右又會看到什么呢? 小組討論,。
小結:與小丁丁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為他們是面對面的,。
師:那么小亞呢?
小結:與小巧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為他們是面對面的。
三,、設疑問難,,總結交流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左與右與在街上”,,知道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碰到左與右。
對于這節(jié)課的學習,,還有什么問題嗎,?
[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思考、探索,,對于本節(jié)課的學習掌握了多少,還有什么疑問,。]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八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2頁和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教學目標 與策略方法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連加、連減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經歷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使學生感受到連加,、連減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并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創(chuàng)設清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策略與方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與課時設置
投影片,、小棒,、三角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出示投影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圖意,。
(設計意圖:以生動活潑的畫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連加的意義和計算順序,。)
二、探究體驗
1,、學習連加
師:誰能說說你在圖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原來,。,。,。先。,。,。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的思維,利于學生理解連加的計算順序,。)
板書問題:現在一共有幾只小雞?
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樣列式?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根據學生匯報板書:5+2+1=8
先用一只手遮住+1,,讓學生算5+2=7(板書7),,再用手遮住5+2,提示用7+1=8(板書8),。
說明象這樣連著加就叫連加。板書:連加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學習連減
師:小雞吃飽了,,接下了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我們看看圖吧。(繼續(xù)演示投影,、72頁下圖)
讓學生自由觀察并自主說話,。(原來,。。,。先,。。,。又,。,。。)
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
引導學生圍繞“還剩幾只?”這個問題加以解決,。使學生明確:先跑了2只用減法,,又跑了2只還是用減法,。
教師根絕學生的匯報適時板書:連減 8-2-2=4(自主探索連減兩次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3,、歸納
象這樣用三個數(有時更多)連著相加或者連著減的.計算方法就是連加和連減,。
(設計意圖:有利于學生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
4,、完成72頁的“做一做”
引導學生說清圖意,,再讓學生自己用小棒、三角圖片擺一擺,,得出結果后,再填數,。
三、時間應用
1,、舉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連加連,、連減呢?
學生自由回答,對敢說能說的學生要多表揚,,對想說卻有顧慮的學生要多鼓勵。
2、完成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自主解答。
(設計意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感受連加,、連減在生活中的作用,。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用學過的100以內的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養(yǎng)數感,。
2,、培養(yǎng)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3,、積累活動經驗,,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交流,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增強用數學的觀念看周圍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電腦動畫,,創(chuàng)設情境:卡通形象皮卡丘把小朋友帶到數的王國,。
講述:數的王國里住著我們已學過的100以內的數,這些都是我們認識的數,。
(板書:我們認識的數)它們經常跑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二、活動探究,,解決問題
1,、“說一說”的第一部分。
出示第一幅圖,,并播放學生說的話,,出示相應的場景圖,。
講述:這些同學可真是有心人,你能在生活中找到這些數嗎?跟你同組的小朋友說一說,。
學生在小組內說完后組織學生交流,,盡可能地讓學生充分反言,。
講述:同學們說得真好,只要細心觀察,,你還會在生活中發(fā)現更多的數,。
2,、“說一說”的第二部分。
提問:誰來告訴我,,你今年幾歲了?自己的年齡都記得很清楚,我看誰能說出家中每個人的年齡?(先告訴我家中有幾口人,,再分別說出他們的年齡)先指定兩名學生說,,當每個人都很想說的時候,再讓他們說給同桌的同學聽,,最后再請兩名學生說。
講述: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可見你們平時對自己的家人都很關心,。下面,我們進行一個智力小測試,,比比誰最聰明。(出示第二幅圖)
講述:你們都猜對了!在你們的家庭里,,爺爺奶奶的歲數比較大,,一般宰0歲左右;爸爸媽媽的年齡中等,大約三十幾歲;而你們的年齡是最小的,今年還沒有超過10歲,。
3、“猜一猜”,。
講述: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猜一猜的游戲,,這個游戲需要小組長和組員合作完成。組員的任務是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操作,,小組長則要把組員猜數、數數的結果記錄下來,。
(1)請每個同學抓一把糖,,數數有幾粒?
組員數,,組長記錄。完成后評出優(yōu)勝小組,,獎勵合作星,再指名說,,老師在表中板書三名學生說出的粒數,。
講述:同學們抓一把糖大約都在10粒左右,。
(2)在請同學們抓一把花生米,不要數,,先猜猜大約有多少粒?
小組活動結束后評出優(yōu)勝組,,獎勵合作星,。
(3)講述:從這張表上可以看出著三位同學抓一把花生米的粒數都要比抓一把糖的粒數多,其余同學是不是也這樣,,這是為什么呢?請小組同學討論一下,。
小組同學討論,教師指導,,教師指導,。討論結束后,,指定代表發(fā)言,其余學生補充,。
小結:因為一?;ㄉ妆纫涣L切∫恍?,所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數就要比一把糖的粒數多一些。
(組長記錄)估計好了以后抓一把黃豆數一數,,數結果也請組長記錄下來,。
小組活動結果后評出優(yōu)勝組,,獎勵合作星。
講述:因為一粒黃豆比一?;ㄉ仔〉枚?,所以在估計的時候就應該想到一把黃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數多得多,,這樣估計出的結果就會和實際的記過比較接近。
4,、“數一數”
出示第四幅圖。
請你們一起走出教室,,分小組到校園里去數一數好嗎?10分鐘后我們回教室匯報,。
學生分組到室外活動,。
數完后組織學生交流,。
講述:剛才小朋友都觀察得非常仔細,數得也非常好,。
三、全課總結
教學后記:接近生活,,學生對此特別感興趣,。以后多開展這樣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