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孟子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篇一
寒窯賦原文解讀
推薦度:
魯迅《孔乙己》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傷心欲絕的抖音網(wǎng)名
推薦度:
寒窯賦原文注解及譯文
推薦度:
盛世中國原文朗誦稿
推薦度:
相關推薦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jù),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出處或作者: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1)亦:也,。
(2)欲:喜愛,。
(3)得兼:兩種東西都得到。
(4)舍:舍棄,。
(5)?。哼x取。
(6)甚:勝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10)惡:厭惡,。
(11)患:禍患,,災難。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意,,不譯,。
(15)莫:沒有。
(16)則: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辟:一作“避”,。
(21)而:但是。
(22)是故:因此,。
(23)非獨:不只,,不僅 非:不 獨:僅。
(24)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
(25)是:此,這樣,。
(26)心:思想
(27)勿喪:不喪失,。喪:喪失。
(28)簞:古代盛食物的圓竹器,。
(29)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則: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
第一段可分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舍生而取義者也”):提出本文的論點。作者先講一個生活常理,,即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以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而取義”的結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作者先從正面來講: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時也不避開它。接著,,作者又從反面來申述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辦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這里隱含的意思是,,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懼怕死亡發(fā)展到極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準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
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昂魻枴薄磅頎枴倍c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漢族,東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東周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被后世尊稱為亞圣,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
s("content_re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