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道德經(jīng)的感悟真實感受8篇"展示了讀者在學習《道德經(jīng)》這一經(jīng)典著作過程中的深刻體驗和領悟,。這些感悟不僅反映了個人心靈的成長,也映射出老子的哲學思想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應用和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膶W習道德經(jīng)的感悟真實感受8篇,。
學習道德經(jīng)的感悟真實感受 1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老子的《道德經(jīng)》只有區(qū)區(qū)的五千多字,,卻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頓開,意義深刻,。
《道德經(jīng)》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于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將不復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己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tài),,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guī)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可以利用其規(guī)律,,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理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適當?shù)臅r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己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yǎng)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面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面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己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道德經(jīng)》惜字如金,,字字經(jīng)典,使人在知道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快樂與幸福,。
學習道德經(jīng)的感悟真實感受 2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shù)娜プ非蟠笫?,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shù)臉嫿ㄒ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xiàn)在經(jīng)濟,財務經(jīng)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學習道德經(jīng)的感悟真實感受 3
《道德經(jīng)》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道家強調(diào)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diào)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chǎn)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diào)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zhì)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學習道德經(jīng)的感悟真實感受 4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開篇第一章就指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字面上來理解是;道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那就不是恒久的道,。名可以用語言表述出來的名,那就不是恒久的名,。真正的恒道,,恒名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
老子道的主旨,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尋找萬物的始,,和母。恒道,,和恒名是眾眇之門,,玄之又玄,我們只能用心去體察,。老子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過來說是,;道是來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法則,,是各種運動規(guī)律的體現(xiàn),。宇宙萬物都來源于道,是道的體現(xiàn),。道周行而不殆,,是宇宙萬物之根本。是宇宙萬物之母,。
按現(xiàn)在物理學的質(zhì),,能守恒定律來分析;物質(zhì)不可能平空產(chǎn)生,,也不可能平空消失,。它只能以一種物質(zhì)形態(tài),轉化為另一種物質(zhì)形態(tài),,或由質(zhì)量轉化為能量,,或由能量轉化為質(zhì)量。物質(zhì)是處在無限運動,,無限變化的序列中,。物質(zhì)就其本質(zhì)上來說;它既沒有產(chǎn)生的一天,,也沒有消失的一天,。但物質(zhì)就其運動周期和演化周期而言;物質(zhì)又是有生有滅的`,。任何一個天體或任何一個物體,,都有它們產(chǎn)生和形成的一天,也都有它們必然要滅亡和消失的一天,。一切天體或物體,,各種種類的生物或生物個體,它們都處在生與死的輪回中,,處在周期性的運動中,,并都有一定的周期率。物質(zhì)在無限循環(huán)運動中永存,,物質(zhì)基本微粒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即便宇宙,星系等一切天體都消亡,,物質(zhì)基本微粒不會消失,,它們?nèi)匀灰阅撤N不為我們所知的存在形式而存在,。這些微粒在足夠長的時間內(nèi),,會再次組成宇宙,。宇宙在這樣無限輪回中永生,無始無終,。
老子的道很好的揭示了這樣的規(guī)律,;道既是指物質(zhì)微粒本身一,又是精神的,;是,,大自然的法則,萬物運動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宇宙萬物都是從物質(zhì)的最基本微粒一,,從這個一中派生出來的。所以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人生方面,老子也有獨到的見解,;[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中說到,;“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颶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世上人或顯得智巧光輝,或顯得嚴厲苛刻,。都好象自己很有本領,。而象老子這樣懂得道的人,反而顯得愚鈍暗末,;純樸誠實,,甚至顯得愚陋,笨拙。但這正是遵循道而行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在智慧,財富,,死亡方面老子也有獨到的見解,;認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感覺,每當我們做到了知人,,知己,,我們就顯得比較就聰明,事情就做得比較好,。知道了知足,,我們就感到富有和充實。
“死而不亡者壽”,,是身雖死,,而道乃存;生是從大自然中來,,死是回歸到大自然中去,。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鼓盆而歌,,送妻升遐,。認為,生死如春,,夏,,秋,冬四時交退,,死不是什么悲痛的事,,而是回歸大自然的好事,所以,,莊子鼓盆而歌,,為妻子送行,。
道家也有句名言;生從何來,,死向何往,。宇宙是從物質(zhì)的最基本,無數(shù)微粒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經(jīng)過一個足夠長的時間,,它會回歸到這些物質(zhì)的最基本微粒中去,。連宇宙都有消亡的一天,何況人呢,?所以,,不要把死亡看得那么可怕,我們要順其自然,,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之,。
學習道德經(jīng)的感悟真實感受 5
《道德經(jīng)》洋洋灑灑不過五千言,卻深深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歷史發(fā)展,,它洗滌了不少迷惘的心靈,,直至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紐約時報更將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其地位可見一斑,。
之前聽人說中層人士學論語,高層人士學老子,。其思想的高深令許多成功者與企業(yè)的老總所推崇,,而且越來越多的老外在研究老中,首當其沖就是老子,。我曾上當當網(wǎng)查過,,竟然有許多外文版本。作為中國人有打心底的那份自豪感,。魯迅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有不少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比較消極被動,,柔弱不強勢。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是順其自然,,無私無我的治理,并非無所作為,,無為是為了更好的有為,。“有”所以能夠給人便利是因“無”發(fā)揮它的'作用,無的作用更大。老子認為無就是有,,有就是無,。但兩者不能劃等號,因為無是萬事萬物的根源,,無創(chuàng)生出有,。我認為就像周易陰陽哲學中的一而二,二而一,。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兩者并不矛盾,。功夫之王李小龍習武到最后悟出武術最高境界“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其實也是源于老子的思想,。例如,,杯子中間的空虛才能產(chǎn)生盛物的作用。若杯子里已經(jīng)有物體,,則無法再盛物了,,我們經(jīng)常講的空杯心態(tài),就是說不要持“盈”,,水太滿就要溢出來,,甚至是傾覆之患。
《新三國演義》中有一集講到曹丕與曹沖的故事,。曹沖一貫聰明伶俐,,深受曹操喜愛。曹丕為爭取世子之位,,竟下毒殺害弟弟曹沖,。司馬懿看在眼中,他說“真正聰明的人是不表露于外的”,。我們尚且不論這段歷史的真實性,,故事表明一般常人只追求事物的顯象,求全求盈,,因而引起無數(shù)的紛爭,,人應處柔守柔,謙下退讓,。老子說委屈能保全,、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弄的迷惑,。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正因為你不去跟人爭,別人也不會跟你爭,。這正是不爭是爭的道理,。所以大智若愚,一個智者應表現(xiàn)愚魯,,太聰明就會招人嫉恨,。
足球皇帝貝肯鮑爾十分崇拜老子。他帶領德國隊奪得大力神杯后卻突然隱退,,許多人不解,,而后的記者采訪才表明了心跡,他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身退并非隱匿行跡,,引身退去,,而是斂藏、不露鋒芒,、不占據(jù)功勞,。一個人成功之后,不能得意忘形,,應保持平和,,淡然處之才能長久,。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有完善人格的人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從來不跟大自然相爭,,停留在卑下人人都厭惡的地方,。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別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有道德的人為人謙下,,謙虛反而能贏得愛戴。處處為別人著想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理想,。“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說明這個道理,。我們經(jīng)常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話最早應出于老子“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之王”,。低洼才能得以充盈,你在低處高看別人,,別人反而更尊重你,。水能方能圓,良好的人際關系應像水一樣,,能融入任何容器當中,。我認為容納的根源在于理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會避免自己的怨恨跟無謂的爭執(zhí),。
也許有人會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一族,,老子的大道真的那么重要嗎,?其實不管重要與否,他已經(jīng)深深影響了我們每個中國人,,還有部分老子的外國“粉絲”,。人的修養(yǎng)要靠后天培養(yǎng),沒人天生就很有涵養(yǎng),。無論你想干大事業(yè)還是只想好好為人做事,,都先要修身,而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上純屬個人領悟,,道家思想在清朝學者紀曉嵐看來是綜羅百代,,廣博精微,我只是理解了一些皮毛,,人會因為自身人生閱歷的增長而不斷成長,,相信終究會深入理解老子想灌輸給人們的思想,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zhì),。
學習道德經(jīng)的感悟真實感受 6
道之所道,,德之所德,道德也,。無道之道,,無德之德,無道德也,,萬物之所以有道而自生,,皆因有道而有德也。萬物之所以無道而自滅,,乃是無道而無德也,。萬物自生而長生,,乃是有道而有源也。萬物自生而不能長生,,乃有道而無源也,,道之所源,玄也,,玄之所源,,眾妙之門也,眾生有道而自生,,而不長生,;有道無源也,有道有緣且有源者,,有道至極,,而求得長生也。眾生求道善心者,,皆有道之人也,。
天下人者,有人有道而有德也,,有人有道而無德也,,然有人無道而無德也,;有人有道而有德,,真善美也,有人有道而無德,,一般也,,人無道而無德然不真不美不善也。天地不仁愛者,,以萬物為平等也,;圣人不仁愛者,以百姓為眾生也,。治大國者,,如若烹小鮮也,往來者,,皆是君貴而民輕也,,而非圣君出世,而君輕民貴也,,然則制度如此,,而無可奈何也,然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茫茫寰宇,,自盤古者開天辟地也,而眾生有之,。萬物者皆有陰陽而來循環(huán)往復其道無窮也,。
天下之道,眾生皆在道中也,,男者愛錢,,女者愛美,然則男者不愛錢,,女者自愛也,,然則天下大同,眾生皆歸于其道也,。然則女者愛美之心自古有之矣,。然則眾生只知愛美,而不知善者乃美也,,道德之經(jīng),,其道無窮,善者看之,,乃更善也,,智者看之,更智也,,眾生看之而眾生皆悟起道也,,吾觀道德之經(jīng),其道無窮也,,而自知,,眾生皆在道中也。小童,,期盼天下眾生皆有有道而有德也,。
道之所以是道,德之所以是德,,是道德的意思,,沒有道的道,沒有德的德,,沒有道德,。萬物之所以能自生,是因為有道才能自生,都是因為有道有德萬物才能生存,,萬物之所以沒有到自生自滅,,是因為萬物沒有道沒有德呀,萬物能夠自己生存而且能夠長生,,而是因為有道而且達到道的源頭了,。萬物能夠自己生存而不能夠長生,而是因為有道而沒有達到道的源頭啊,,道的源頭是玄門,,玄門的源頭是眾妙之門,玄門是是維度,,維度的源頭,,才是萬維之度。眾生有道而且能夠自己生存,,卻不能夠長生,。是因為有道而沒有達到道的源頭呀,能夠知道道的人而且是有緣人并且還知道道的源頭所在,,有道極致的發(fā)展,,才能夠知道長生,眾生有求道之心和有善心的`人,,都是與道有緣之人,。
天下的人,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有德行,,有的人有道德而且無德行,,然而有的人卻是沒有道德,沒有德行,;有道德而且有德行的人是真善美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無德行,,只是一般人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無德行,那他就不真不美不善呀,,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貫平等,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貫平等,。治理國家,就像烹小鮮一樣,,古往今來的人們,,都只是知道君王貴重而看輕百姓,只有圣明的君王出現(xiàn)了,,才知道,,君主輕而百姓貴重了,,可是,這是因為制度就是這樣,,沒有別的辦法呀,,然而人類取法于大地,大地取法于天德,,而天德取法于道統(tǒng),,道統(tǒng)取法于自身。茫茫宇宙之中,,先是盤古開天辟地,,然后才有的眾生。眾生都是有陰陽的,,但是循環(huán)往復,,都是因為道沒有盡頭呀。
天下的道理,,天下的眾生都在道的世界中,,男人喜歡錢,女人愛美,,但是男人不喜歡錢,,女人自愛的話,那就是世界大同了,,眾生都回歸道的運行中了,。然而女人愛美之心,自古以來就有了,。但是眾生只知道愛美,,卻不知道善良的人是真正的美麗呀,道德經(jīng),,其中的道理沒有盡頭,,善良的人看到它會更加善良,有智慧的人看到它,,會更加有智慧,,眾生看到它,那么眾生都可以悟道了,,我看道德之經(jīng),,知道其中的道理沒有盡頭,而且自己知道,,眾生都在道的世界中,,小童,盼望天下的人們和眾生都有道德和德行呀。
學習道德經(jīng)的感悟真實感受 7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的第八章堪稱是老子文字被引用率最高的篇章,,然而翻了幾種注釋,感覺所作的解釋都似有偏頗,。
老子思想不可否認是出自周易,,或者說老子文其實是對周易部分思想的進一步解釋??鬃幼魇?,為周易經(jīng)文作傳,老子文其實也有這個意味,,只是因為并非全篇作注,,所以另成一書,但其思想是對周易唯物部分的繼承,。所以從周易的角度來看待老子的文字,,實有此必要。
解釋老子第八章前,,我們需要先思考兩個概念:“善”與“爭”,。老子所講的善與道德無關,是指趨向于好的方向意思,,或者我們也可以直接理解為“好”,,僅僅即指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爭在很大程度上是違逆的意思,,不爭,即不與自然之道相違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此處并非在講水,,而是以水作為象征來講解自然規(guī)律的上善之道。水性避上而趨下,,總是從高處向低處流,,這是水的本性。水滋潤萬物生長,,而不與萬物爭其功用以自長,,這也是水的本性。“處眾人之所惡”,,此處是指水之性,。水避上而趨下之性,人所惡之,。所以老子此處其實已經(jīng)指出人性與水性之不同,,而并非讓人去學習水之性情。水之性因與人之性所不同,,所以為人所惡,,然而這是水的存世之道,我們看水性之不好,,而在水,,卻是其功用,其性質(zhì),,所以老子講,,我們眼里的不好,于水來說,,卻合乎了自然規(guī)律的上善之道,。生活中我們常覺得別人的處世行為大有問題,其實在對方來看,,因受其個體性情,,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其行為是出自本能的自然行為,。也許以對方看來,,我們自己的行為也大有問題,而我們的行為,,也是受著個體性情,,教育環(huán)境影響的自然之道。在自己看來,,自己的行為都是合乎情理的,。老子此處講水,,是希望通過水的象征來引發(fā)人們對人之性情的沉思,水的上善之道是這樣的,,那么人的上善之道又是什么呢,?讀至此處,我們必須有一個區(qū)分,,就是老子通過水來引發(fā)人們對自身處世的思考,,而非讓人去學習“水”避上趨下,處眾人之所惡的性質(zhì),。如果我們以為此處老子在教人學習水的存世之道,,那么就完全違逆了老子的教誨。
老子在講過水的上善之道后,,在下文是給出了人的上善之道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幾條就是人順從自然規(guī)律的上善之道,。居善地的居字,,不只是住處,這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于世間停留處,,皆可理解為居。我們說最好的居處在哪里呢,?老子說是“地”,,這里的地是大地嗎?我看不只如此,。天地相對應,,天為虛,地為實,,老子回答的地,,也同水一樣,是作為一個象征提出的,。地是什么,,這個可能就需要我們?nèi)ブ芤桩斨袑ふ伊耍驗槔献铀枷氤鲇谥芤?。所以我認為老子地的解釋有兩個,,一是有形的地,,我們需要從有形的'地去理解其象征形而上的意義,。二是周易所解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講的善居之處,,最好的居住狀態(tài),,答案便是地或者說有地德之處。
心善淵,,內(nèi)心的最佳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呢,?老子同樣以象征的方式回答了一個“淵”字,這個淵字很好解釋,,因為老子在第四章中就討論過,。“道沖而用之?;虿挥?。淵兮似萬物之宗。”完滿的心態(tài),,應該像深淵,,像杯子一樣的形狀,虛空而不是滿溢,。清空內(nèi)心不需要的東西,,去接納萬物之美,而不是讓世間的煩雜在內(nèi)心里擁擠,。
“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幾句相對比較好理解,,因為老子沒有再用象征的手法,。與什么樣的事物接近最好呢?仁或仁者(關于仁也不僅限于倫理道德,,對仁的解釋,,可參讀我的舊文《漫談五常》),。什么樣的語言表達是最好的呢,?以信守為最好。什么樣的政治管理是最好的呢,?老子回答治,,治的解釋比較寬泛,,但總體上是無論人民還是君主,都應當井然有序,,合乎事物的發(fā)展,。什么樣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呢?以能為善,,能者必然處事圓滿,。最好的變動是什么呢?老子說時,,事物的改變,,要以合乎時機為最好的選擇。
老子最后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個爭不是爭論,而是指上面所提到的上善之道,,只要我們不違逆,,就不會有大的過錯或怨咎。
學習道德經(jīng)的感悟真實感受 8
在讀書上學的時候,,接觸老子《道德經(jīng)》的機會并不多,,相對而言,孔子的《論語》我們會更加熟悉,,可能是因為沒讀過,,我比較好奇,所以選擇了它來寫我的第一篇讀書心得,,而沒選《論語》,。當我看到這本書第一章時,就覺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為電視劇的臺詞,,為人所知??础兜赖陆?jīng)》有的地方會覺得難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奧,就像在講一些深奧的大道理一樣,。所以在讀的時候,,我有借助一些詞語句子的注釋,來幫我理解里面的內(nèi)容,。我曾聽有人說道德經(jīng)一經(jīng)翻譯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經(jīng)了,,確實,這樣藏著老子這位偉大先賢智慧結晶的作品,,里面的內(nèi)容不是用來翻譯,,而是用來感悟的,,你只有用心去讀了,你才會聽到老子想說的那些,,而不是僅僅從字面上去獲得,,這樣的獲微乎其微。但是如果翻譯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讀懂老子,,讀懂《道德經(jīng)》,,這又何嘗不可,?
那句在電視劇里反復出現(xiàn)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我不知道別人在看電視劇時明不明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看時只覺得好玄奧的.句子,,完全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其實這一章講的是老子他自己的哲學理念,,認為“道”生萬物,,為萬物本源。其實翻翻這本《道德經(jīng)》,,你會發(fā)現(xiàn)“道”的出現(xiàn)很頻繁,,“道”是作為老子哲學理論的核心思想,代表著他對宇宙人生獨特的深刻感悟和體察,,對自然界,,世間萬事萬物的觀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說,,也不易輕易領會,,它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漫長歷程。
我們高中的學校有一塊石頭,,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樹下,,那塊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個字,是深綠色的字,,與那棵大樹倒是映襯得挺好看,。“上善若水”這四個字也是出自《道德經(jīng)》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電視劇里看到過,,它講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因此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當如水一般,已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四個字雖然簡單,卻決不易做,,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經(jīng)》里講的道理還有很多,,雖然也有些在現(xiàn)在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但里面還有很多在今天仍有著重要積極的意義,仍值得我們?nèi)フ洳睾蛯W習,。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讀去體會,,你會收獲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