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表重陽節(jié)的詩句 描寫重陽節(jié)的詩句,并指出詩句中涉及的節(jié)日風俗篇一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賞析
這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佳節(jié),,詩人和朋友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縹青色,,這就是所謂翠微。人們登山,,仿佛是登在這一片可愛的顏色上,。由高處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飛來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顯得秋天水空的澄肅,。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用“翠微”這樣美好的詞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這種節(jié)日登臨的愉悅,給詩人素來抑郁不舒的情懷,,注入了一股興奮劑,。“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面對著秋天的山光水色,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菊花,,覺得應該插個滿頭歸去,才不辜負這一場登高,。詩人意識到,,塵世間像這樣開口一笑,實在難得,,在這種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勸客,又像是勸自己:“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斟起酒來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jié),無須在節(jié)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這中間四句給人一種感覺:詩人似乎想用偶然的開心一笑,,用節(jié)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在內(nèi)心中的郁悶,但郁悶仍然存在著,,塵世終歸是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于是,,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春秋時,齊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lián)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結,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xiàn)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jié)日登高的快慰來排遣抑郁,。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地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于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從抑郁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那樣深,、那樣難以驅(qū)遣,,除了因為杜牧自己懷有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huán)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客”有關,。這位“客”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江蘇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被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郁,,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無論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詩人的曠達,,在語言情調(diào)上表現(xiàn)為爽利豪宕;詩人的抑郁,,表現(xiàn)為“塵世難逢開口笑”、“不用登臨恨落暉”,、“牛山何必獨沾衣”的凄惻低回,,愁情拂去又來,愈排遣愈無能為力,。這兩方面的結合,,使詩顯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惻。
表重陽節(jié)的詩句 描寫重陽節(jié)的詩句,并指出詩句中涉及的節(jié)日風俗篇二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九日》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賞析
此是大歷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詩人聯(lián)系兩年來客寓夔州的現(xiàn)實,抒寫自己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都遠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聯(lián)表現(xiàn)了詩人濃烈的生活情趣,。詩人在客中,,重陽到來,一時興致勃發(fā),,抱病登臺,,獨酌杯酒,欣賞九秋佳色,。詩人酷好飲酒,、熱愛生活的情態(tài),便在詩行中活現(xiàn),。
頷聯(lián)詩筆頓轉(zhuǎn),。重九飲酒賞菊,本是古代高士的傳統(tǒng),,可是詩人因病戒酒,,雖“抱病”登臺,卻“無分”飲酒,,遂也無心賞菊,。于是詩人向菊花發(fā)號施令起來:“菊花從此不須開”!這一帶著較強烈主觀情緒的詩句,妙趣神來,,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證明詩人既喜飲酒,又愛賞菊,。而詩人的任性使氣,,顯然是他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這一聯(lián),,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對(亦即沈德潛所謂“真假對”),,借“竹葉青”酒的“竹葉”二字與“菊花”相對,“蕭散不為繩墨所窘”(《詩人玉屑》),,被稱為杜律的創(chuàng)格,。菊花雖是實景,“竹葉”卻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貼切,,特別顯得新鮮別致,,全聯(lián)遂成為歷來傳誦的名句。
頸聯(lián)進一步寫詩人矚目遐思,,因景傷情,,牽動了萬千愁緒。詩人獨身飄泊異地,,日落時分聽到一聲聲黑猿的啼哭,,不免淚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來,,更容易觸發(fā)詩人思親懷鄉(xiāng)的感情。詩中用他鄉(xiāng)和故園的物候作對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內(nèi)心的隱秘:原來他對酒停杯,,對花輟賞,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為鄉(xiāng)愁撩人啊!
尾聯(lián)以佳節(jié)思親作結,,遙憐弟妹,寄托飄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來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嘆自己身遭戰(zhàn)亂,,衰老多病。詩人一邊詛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連發(fā)生,,一邊惋惜歲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對造成生活悲劇的根源──“干戈”,發(fā)泄出更多的不滿情緒,。這正是詩人傷時憂國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詩由因病戒酒,對花發(fā)慨,,黑猿哀啼,,白雁南來,引出思念故鄉(xiāng),,憶想弟妹的情懷,,進而表現(xiàn)遭逢戰(zhàn)亂,衰老催人的感傷,。結尾將詩的主題升華:詩人登高,,不僅僅是思親,更多的是傷時,,正所謂“杜陵有句皆憂國”,。此詩全篇皆對,語言自然流轉(zhuǎn),,蒼勁有力,,既有氣勢,,更見性情。句句講詩律卻不著痕跡,,很象在寫散文;直接發(fā)議論而結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寫景,、敘事又能與詩人的憂思關合很緊。筆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頗能顯示出杜甫夔州時期七律詩的悲壯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