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翻譯及注釋篇一
辛棄疾〔宋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fēng)吹來仿佛聽見了遠(yuǎn)處的蟬叫聲。田里稻花飄香,,蛙聲陣陣,,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一個豐收年。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zhuǎn)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xiàn)在眼前,。
注釋西江月:詞牌名,。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鳴蟬:蟬叫聲。舊時:往日,。茅店:茅草蓋的鄉(xiāng)村客店,。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出現(xiàn)。
從《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fēng)、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jīng)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jié)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dāng)涼風(fēng)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fēng)”、“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卑讶藗兊年P(guān)注點從長空轉(zhuǎn)移到田野,,表現(xiàn)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guān)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lián)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dá)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nèi)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chuàng)造。
前四句就是單純的抒寫當(dāng)時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wěn)定的音勢?!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xiāng)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yuǎn)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zhuǎn),,小橋一過,,鄉(xiāng)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zhuǎn)”,,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dá)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yuǎn)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nèi)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gòu)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lǐng)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
詞的前兩句,,由六個名詞詞組組成,,描繪出了一幅清新的鄉(xiāng)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烏鵲,;夜半時分,清風(fēng)徐徐吹來,,把蟬的鳴叫聲也送了過來,。以動襯靜,表現(xiàn)了鄉(xiāng)村夏夜的寧靜和優(yōu)美,。
喜鵲對光線的變化極其敏感,,月上時分,它們常會被月光驚起,,亂飛亂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蘇軾《杭州牡丹》有“月明驚鵲未安枝”.
首句中“別枝”之意,一直眾說紛紜,。有解作“遠(yuǎn)枝”;有解作“斜伸的樹枝”;有解為“烏鵲要離開樹枝飛走”;有解為“烏鵲揀選樹枝”;還有人解為“月亮離別了樹枝”.雖然難有定論,,但從一二兩句對偶考慮,“別枝”對應(yīng)“半夜”,“別”字當(dāng)是形容,、修飾“枝”的,,故解釋為“遠(yuǎn)枝”或“斜伸的樹枝”似乎更為恰當(dāng)。
詞人雖是夜行,,卻似乎一點也不著急,。我們仿佛看見他不緊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會兒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會兒聽鳥啼蟬鳴,,悠閑自得。此時的他,,沒有需要快馬加鞭的緊急公務(wù)要處理,,也不用為他人的指責(zé)、誹謗而徹夜難眠,。雖然遭彈劾免職,,胸中還有諸多憤懣愁苦,但美麗的自然和恬淡的鄉(xiāng)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憤激之情,。所以,,在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寧靜的山間小路上,,他已經(jīng)完全沉浸于清風(fēng)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飄香,預(yù)告著又一個豐年的到來,。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陣陣叫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寫出作者熱愛自然,,夏天的生機(jī)勃勃。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月光下,嗅著稻花的香味,,聽著蟬鳴蛙叫,,輕松愉快的詞人繼續(xù)信步前行。抬頭望空,,“七八個星”掛在天邊,,稀稀落落,原來星星們都叫烏云給遮擋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來,“兩三點雨”滴落到了詞人身上,。
這一來,,剛才還閑情逸致的詞人不禁有些著急了。夏日的天,,說變就變,,也許一場傾盆大雨就會繼之而來呢?他加快了腳步,,趕著尋找避雨之所,。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從山嶺小路轉(zhuǎn)過彎,,過了一座溪橋,就在土地廟旁的樹林外,,一座茅屋現(xiàn)在詞人眼前,。高興的他細(xì)細(xì)一看,竟然就是從前落過腳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翻譯及注釋篇二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diào),。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枝,另一枝,,有“使……‘別枝’”之意,。
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xi&agra一ve;n):出現(xiàn),,展現(xiàn)。
樹上睡夢中的喜鵲被明亮的月光驚醒了,,以為天亮了,,從一根樹枝跳到了另一根樹枝上;輕輕吹拂的夜風(fēng)不時送來蟬兒的陣陣鳴叫,。田野里稻花的芳一香陣陣飄來,,喧鬧的蛙兒好像在訴說著豐收的年景。
天邊偶爾還可以看得見點點星光在閃爍,,轉(zhuǎn)眼之間山前竟然稀稀疏疏地下起了雨來,。趕緊避雨吧,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拐過一段彎路跑到小溪的橋上,,嘿,土地廟樹林邊的那家茅舍小店忽然展現(xiàn)在眼前,。
辛棄疾(1140-1207),,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先后任湖北,、江西,、湖南安一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曾采取過各種強兵富國措施,。他一生堅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擊,,因此,,曾長期閑居江西農(nóng)村,熟悉了鄉(xiāng)村生活。他的詞風(fēng)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蘇辛”。作品有《稼軒長短句》,。
這首詞就是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的作品,。作品在構(gòu)思上頗有特點,上下兩闕分別抓住特點描寫了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事物,。
上闕:重點寫晴朗的夜晚,。詞人抓住“明月”,、“清風(fēng)”、“稻花”,、“蛙聲”的特點,,描繪了一個清朗、幽靜,、豐收在望的夜晚,。詞人從視覺上以“驚鵲” “別枝”突出月光之明亮;從聽覺上以“半夜鳴蟬”反襯夜半清風(fēng)之煦暖,,以“說豐年”渲染“蛙聲”之渾厚雄壯熱鬧,;從嗅覺上以“稻花”飄來的芳一香給人豐收的想象。簡短四句話,,寥寥幾種事物的勾畫,,一個清朗、幽靜,、溫馨,、恬淡、悅耳,、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了,。凡是有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的人,似乎都可以從中體會到這一動人場景,。
下闕:這里與上闕不同,,上闕寫的是大環(huán)境,大背景,,而這里詞人筆鋒一轉(zhuǎn),,由遠(yuǎn)及近地敘寫眼前的驚喜,“七八個”說明月光明亮,,可見的只有幾顆大而亮的星星在閃爍,,可見夜之明朗。“兩三點”說明雨點稀疏,,一走而過而已,,可見是隨風(fēng)而來的陣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來這里曾經(jīng)有一個茅舍小店,此時卻看它不見,,正在這“山重水復(fù)疑無路”之際,,“路轉(zhuǎn)溪頭忽見”,拐過一道彎路,,走上小溪橋頭,,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現(xiàn)在詞人面前。欣喜若狂的程度仿佛就在我們眼前,。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詞人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明月清風(fēng),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喧鬧,,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抒寫了夏夜的村野風(fēng)光的幽美,。全詞筆調(diào)靈活生動,,親切輕快,情景交一融,,優(yōu)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古典詞作中以農(nóng)村生活為題材少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