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篇1
一、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
1.物質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數(shù)目粒子的集體的物理量,。
2.摩爾(mol): 把含有6.02 ×1023個粒子的任何粒子集體計量為1摩爾,。
3.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4.物質的量 = 物質所含微粒數(shù)目/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n =N/NA
5.摩爾質量(M)
(1)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摩爾質量.
(2)單位:g/mol 或 g..mol-1
(3)數(shù)值:等于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
6.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摩爾質量 ( n = m/M )
二,、氣體摩爾體積
1.氣體摩爾體積(Vm)
(1)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
(2)單位:L/mol
2.物質的量=氣體的體積/氣體摩爾體積n=V/Vm
3.標準狀況下, Vm = 22.4 L/mol
三,、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
1.物質的量濃度.
(1)定義:以單位體積溶液里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濃度,。
(2)單位:mol/L
(3)物質的量濃度 = 溶質的物質的量/溶液的體積 CB = nB/V
2.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據(jù)欲配制溶液的體積和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用有關物質的量濃度計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質的質量或體積,,在容器內(nèi)將溶質用溶劑稀釋為規(guī)定的體積,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檢驗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計算.2稱量.3溶解.4轉移.5洗滌.6定容.7搖勻8貯存溶液.
(3)注意事項
A 選用與欲配制溶液體積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須檢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內(nèi)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卻至室溫時再轉移.
E 定容時,,當液面離刻度線1―2cm時改用滴管,以平視法觀察加水至液面最低處與刻度相切為止.
3.溶液稀釋:C(濃溶液)/V(濃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篇2
膠體
1,、膠體的定義: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在10-9~10-7m之間的分散系,。
2、膠體的分類:
①. 根據(jù)分散質微粒組成的狀況分類:
如: 膠體膠粒是由許多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徑在1nm~100nm之間,,這樣的膠體叫粒子膠體。 又如:淀粉屬高分子化合物,,其單個分子的直徑在1nm~100nm范圍之內(nèi),,這樣的膠體叫分子膠體。
②. 根據(jù)分散劑的狀態(tài)劃分:
如:煙、云,、霧等的分散劑為氣體,,這樣的膠體叫做氣溶膠;AgI溶膠、 溶膠,、 溶膠,其分散劑為水,,分散劑為液體的膠體叫做液溶膠;有色玻璃,、煙水晶均以固體為分散劑,這樣的膠體叫做固溶膠,。
3,、膠體的制備
A. 物理方法
① 機械法:利用機械磨碎法將固體顆粒直接磨成膠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適的溶劑中形成膠體,如蛋白質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機溶劑等。
B. 化學方法
① 水解促進法:FeCl3+3H2O(沸)= (膠體)+3HCl
② 復分解反應法:KI+AgNO3=AgI(膠體)+KNO3 Na2SiO3+2HCl=H2S增大膠粒之間的碰撞機會,。如蛋思考:若上述兩種反應物的量均為大量,,則可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如何表達對應的兩個反應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黃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膠體的性質:
① 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是粒子對光散射作用的結果,,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丁達爾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因為膠體微粒直徑大小恰當,,當光照射膠粒上時,,膠粒將光從各個方面全部反射,膠粒即成一小光源(這一現(xiàn)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顯地看到由無數(shù)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當光照在比較大或小的顆粒或微粒上則無此現(xiàn)象,,只發(fā)生反射或將光全部吸收的現(xiàn)象,,而以溶液和濁液無丁達爾現(xiàn)象,所以丁達爾效應常用于鑒別膠體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運動——在膠體中,,由于膠粒在各個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產(chǎn)生的無規(guī)則的運動,稱為布朗運動,。是膠體穩(wěn)定的原因之一,。
③ 電泳——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膠體的微粒在分散劑里向陰極(或陽極)作定向移動的現(xiàn)象,。膠體具有穩(wěn)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種膠粒帶有同種電荷,,相互排斥,另外,膠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無規(guī)則運動,,使其受重力的影響有較大減弱,,兩者都使其不易聚集,從而使膠體較穩(wěn)定,。
說明:A,、電泳現(xiàn)象表明膠粒帶電荷,但膠體都是電中性的,。膠粒帶電的原因:膠體中單個膠粒的體積小,,因而膠體中膠粒的表面積大,因而具備吸附能力,。有的膠體中的膠粒吸附溶液中的陽離子而帶正電;有的則吸附陰離子而帶負電膠體的提純,,可采用滲析法來提純膠體。使分子或離子通過半透膜從膠體里分離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滲析法,。其原理是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而分子和離子可以透過半透膜。但膠體粒子可以透過濾紙,,故不能用濾紙?zhí)峒兡z體,。
B、在此要熟悉常見膠體的膠粒所帶電性,,便于判斷和分析一些實際問題,。
帶正電的膠粒膠體:金屬氫氧化物如 、 膠體,、金屬氧化物,。
帶負電的膠粒膠體:非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As2S3膠體,、硅酸膠體,、土壤膠體
特殊:AgI膠粒隨著AgNO3和KI相對量不同,而可帶正電或負電,。若KI過量,,則AgI膠粒吸附較多I-而帶負電;若AgNO3過量,則因吸附較多Ag+而帶正電,。當然,,膠體中膠粒帶電的電荷種類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
C,、同種膠體的膠粒帶相同的電荷,。
D、固溶膠不發(fā)生電泳現(xiàn)象,。凡是膠粒帶電荷的液溶膠,,通常都可發(fā)生電泳現(xiàn)象,。氣溶膠在高壓電的條件也能發(fā)生電泳現(xiàn)象。
膠體根據(jù)分散質微粒組成可分為粒子膠體(如 膠體,,AgI膠體等)和分子膠體[如淀粉溶液,,蛋白質溶液(習慣仍稱其溶液,其實分散質微粒直徑已達膠體范圍),,只有粒子膠體的膠粒帶電荷,,故可產(chǎn)生電泳現(xiàn)象。整個膠體仍呈電中性,,所以在外電場作用下作定向移動的是膠粒而非膠體,。
④聚沉——膠體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現(xiàn)象稱為膠體的聚沉,。能促使溶膠聚沉的外因有加電解質(酸、堿及鹽),、加熱,、溶膠濃度增大、加膠粒帶相反電荷的膠體等,。有時膠體在凝聚時,,會連同分散劑一道凝結成凍狀物質,這種凍狀物質叫凝膠,。
膠體穩(wěn)定存在的原因:(1)膠粒小,,可被溶劑分子沖擊不停地運動,不易下沉或上浮(2)膠粒帶同性電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膠體凝聚的方法:
(1)加入電解質:電解質電離出的陰,、陽離子與膠粒所帶的電荷發(fā)生電性中和,,使膠粒間的排斥力下降,膠粒相互結合,,導致顆粒直徑>10-7m,,從而沉降。
能力:離子電荷數(shù),,離子半徑
陽離子使帶負電荷膠粒的膠體凝聚的能力順序為:Al3+>Fe3+>H+>Mg2+>Na+
陰離子使帶正電荷膠粒的膠體凝聚的能力順序為:SO42->NO3->Cl-
(2)加入帶異性電荷膠粒的膠體:(3)加熱,、光照或射線等:加熱可加快膠粒運動速率,增大膠粒之間的碰撞機會,。如蛋白質溶液加熱,,較長時間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變性。
5,、膠體的應用
膠體的知識在生活,、生產(chǎn)和科研等方面有著重要用途,,如常見的有:
① 鹽鹵點豆腐:將鹽鹵( )或石膏( )溶液加入豆?jié){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質和水等物質一起凝聚形成凝膠,。
② 肥皂的制取分離 ③ 明礬,、 溶液凈水④ FeCl3溶液用于傷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廠大量煙塵用高壓電除去⑧ 土壤膠體中離子的吸附和交換過程,,保肥作用
⑨ 硅膠的制備: 含水4%的 叫硅膠
⑩ 用同一鋼筆灌不同牌號墨水易發(fā)生堵塞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篇3
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
無機非金屬材料中的主角,在地殼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種親氧元素,以熔點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鹽形式存在于巖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殼質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對比 C
最外層有4個電子,主要形成四價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稱為硅石,包括結晶形和無定形,。石英是常見的結晶形二氧化硅,,其中無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環(huán)帶狀或層狀的是瑪瑙,。二氧化硅晶體為立體網(wǎng)狀結構,,基本單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被廣泛應用,。(瑪瑙飾物,,石英坩堝,光導纖維)
物理:熔點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潔凈的SiO2無色透光性好
化學:化學穩(wěn)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與其他酸反應,,可以與強堿(NaOH)反應,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條件下能與堿性氧化物反應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溫)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裝HF,,裝堿性溶液的試劑瓶應用木塞或膠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應用可溶性硅酸鹽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強的酸反應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膠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劑,,催化劑的載體。
四,、硅酸鹽
硅酸鹽是由硅,、氧、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總稱,,分布廣,,結構復雜化學性質穩(wěn)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鈉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稱作水玻璃和泡花堿,,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劑和黏膠劑。常用硅酸鹽產(chǎn)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單質
與碳相似,,有晶體和無定形兩種。晶體硅結構類似于金剛石,,有金屬光澤的灰黑色固體,,熔點高(1410℃),硬度大,,較脆,,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是良好的.半導體,,應用:半導體晶體管及芯片,、光電池、
六,、氯元素
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結構:容易得到一個電子形成
氯離子Cl-,為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tài)存在,。
七,、氯氣
物理性質:黃綠色氣體,有刺激性氣味,、可溶于水,、加壓和降溫條件下可變?yōu)橐簯B(tài)(液氯)和固態(tài),。
制法:MnO2+4HCl (濃)= MnCl2+2H2O+Cl2
聞法:用手在瓶口輕輕扇動,使少量氯氣進入鼻孔。
化學性質:很活潑,,有毒,,有氧化性,能與大多數(shù)金屬化合生成金屬氯化物(鹽),。也能與非金屬反應:
2Na+Cl2 ===(點燃) 2NaCl 2Fe+3Cl2===(點燃) 2FeCl3 Cu+Cl2===(點燃) CuCl2
Cl2+H2 ===(點燃) 2HCl 現(xiàn)象:發(fā)出蒼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霧。
燃燒不一定有氧氣參加,,物質并不是只有在氧氣中才可以燃燒,。燃燒的本質是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所有發(fā)光放熱的劇烈化學反應都稱為燃燒,。
Cl2的用途:
①自來水殺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
1體積的水溶解2體積的氯氣形成的溶液為氯水,,為淺黃綠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強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穩(wěn)定,,光照或加熱分解,,因此久置氯水會失效。
②制漂白液,、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穩(wěn)定多,(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應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與有機物反應,是重要的化學工業(yè)物質,。
④用于提純Si,、Ge、Ti等半導體和鈦
⑤有機化工:合成塑料,、橡膠,、人造纖維、農(nóng)藥,、染料和藥品
八,、氯離子的檢驗
使用硝酸銀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擾離子(CO32-,、SO32-)
HCl+AgNO3 == AgCl ↓+HNO3
NaCl+AgNO3 == AgCl ↓+NaNO3
Na2CO3+2AgNO3 ==Ag2CO?3 ↓+2NaNO3
Ag2CO?3+2HNO3 == 2AgNO3+CO2 ↑+H2O
Cl-+Ag+ == AgCl ↓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篇4
1,、物bai質的量(n)
①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②用物質的量可以衡量組成該物質的基本單元(即微觀粒子群)的數(shù)目的多少,,它的單位是摩爾,,即一個微觀粒子群為1摩爾。
③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單位之一,,它的符號是mol,。
④ “物質的量”是以摩爾為單位來計量物質所含結構微粒數(shù)的物理量。
⑤摩爾的量度對象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等)或它們的特定組合。如1molCaCl2可以說含1molCa2+,,2molCl-或3mol陰陽離子,,或含54mol質子,54mol電子,。摩爾不能量度宏觀物質,,如果說“1mol氫”就違反了使用準則,因為氫是元素名稱,,不是微粒名稱,,也不是微粒的符號或化學式。
⑥使用摩爾時必須指明物質微粒的名稱或符號或化學式或符號的特定組合,。 2.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
①定義值(標準):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數(shù)目為標準;1摩任何物質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數(shù)目都是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個,。
②近似值(測定值):經(jīng)過科學測定,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單位是mol-1,,用符號NA表示。
3.摩爾質量(M):
①定義:1mol某微粒的質量
②定義公式:摩爾質量M=m/n
③摩爾質量的單位:克/摩,。
④數(shù)值:某物質的摩爾質量在數(shù)值上等于該物質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學式式量,。⑤注意:摩爾質量有單位,,是克/摩,而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學式的式量無單位,。
4.氣體摩爾體積(Vm)
①定義:在標準狀況下(0℃,101kPa時),,1摩爾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
②定義公式為:Vn=V/n
③數(shù)值:氣體的摩爾體積約為22.4升/摩(L/mol)。
④注意:對于氣體摩爾體積,,在使用時一定注意如下幾個方面:一個條件(標準狀況,,符號SPT),一個對象(只限于氣體,不管是純凈氣體還是混合氣體都可),,兩個數(shù)據(jù)(“1摩”,、“約22.4升”),。如“1mol氧氣為22.4升”,、“標準狀況下1摩水的體積約為22.4升”,、“標準狀況下NO2的體積約為22.4升”都是不正確的,。
⑤理解:我們可以認為22.4升/摩是特定溫度和壓強(0℃,,101kPa)下的氣體摩爾體積,。當溫度和壓強發(fā)生變化時,,氣體摩爾體積的數(shù)值一般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如273℃,,101kPa時,,氣體的摩爾體積為44.8升/摩。
5.阿伏加德羅定律
①決定物質體積的三因素:物質的體積由物質的微粒數(shù),、微粒本身體積,、微粒間的距離三者決定。氣體體積主要取決于分子數(shù)的多少和分子間的距離;同溫同壓下氣體分子間距離基本相等,,故有阿伏加德羅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shù)目的分子。反之也成立,。
②阿伏加德羅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shù)目的分子。
③阿伏加德羅定律及推論適用的前提和對象:可適用于同溫,、同壓的任何氣體,。
6.阿伏加德羅定律的有關推論:
(其中V、n ,、p,、ρ、M分別代表氣體的體積,、物質的量,、壓強、密度和摩爾質量,。)
①同溫同壓下: ;
②同溫同體積: ,。
7.標準狀況下氣體密度的計算
根據(jù)初中所學知識,密度=質量&spanide;體積,,下面我們?nèi)藴薁顩r下1mol某氣體,,則該氣體的質量在數(shù)值上等于摩爾質量,體積在數(shù)值上等于摩爾體積,,所以可得如下計算公式:
標況下氣體的密度(g·L-1)=氣體的摩爾質量(g·mol-1)&spanide;標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L·mol-1),。
8.物質的量濃度
濃度是指一定溫度、壓強下,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質的量的多少,。常見的濃度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溶液中溶質的體積分數(shù),以及物質的量濃度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是以化學基本概念為基礎,,與實驗緊密聯(lián)系,強調(diào)概念在實際中的應用,,本節(jié)教學對整個高中化學的學習乃至今后繼續(xù)學習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材內(nèi)容具有概念比較多,且抽象又難于理解的特點,。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lián)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認識引入物質的量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粒子數(shù)之間,、物質的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nèi)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二,、學情分析
對于“物質的量”這個新的“量”和“摩爾”這個新的“單位”,學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過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他們已經(jīng)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單位”,,如長度,、質量、時間,、溫度,,米、千克等,??刹捎妙惐确椒?,類比方法是根據(jù)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的某些屬性上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也相同的一種科學方法。如物質的量與其他學生熟悉的量類比,、摩爾與其他國際單位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等,運用類比思想闡釋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能夠提高這兩個概念與其他概念之間的兼容性,,有利于對這兩個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的量是描述微觀粒子集體的一個物理量,,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
位;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2)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shù)之間的換算關系;了解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摩爾
質量之間的換算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類比的思想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運用和鞏固概念,。
(2)通過閱讀教材、參考資料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習慣,、探究的意識。
(3)體驗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2)調(diào)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1)物質的量的概念;
(2)物質的量和微粒數(shù)之間的相互轉化;
(3)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
(4)通過物質的量,、質量,、摩爾質量計算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的概念,。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教學方法
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方式,,通過故事(一粒米的稱量)和生活實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學思維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搭建起宏觀與微觀的橋梁。通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常用單位(箱,、包,、打等)與抽象概念類比、國際單位之間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教學,,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學生感受概念的生成過程,初步形成物質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篇6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并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并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yǎng)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復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qū)別,,并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tǒng)分析,,再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系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復習上節(jié)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jié)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學習繼續(xù)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媒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敘述]現(xiàn)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fā)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后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fā)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shù)目有何關系?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shù)和失電子數(shù)有何關系?
[敘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敘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系數(shù)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shù)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fā)生氧化反應,表現(xiàn)還原性,??梢赃@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么?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于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xiàn)哪些性質?并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tài)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系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篇7
知識目標
使學生理解如何應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使學生了解應用化學原理選擇化工生產(chǎn)條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及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領悟理論知識對生產(chǎn)實踐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樹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認識;并通過知識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方法。
本節(jié)教材體現(xiàn)了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移動原理等理論對工業(yè)生產(chǎn)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在運用理論的過程中,,也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
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等知識,,并考慮合成氨生產(chǎn)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合成氨的生產(chǎn)條件,。第二部分是拓寬思路方面的內(nèi)容,,主要是探討合成氨的發(fā)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內(nèi)容中,,教材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首先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為使合成氨的化學反應速率增大所應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又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討論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應采取的方法,。在兩個討論的基礎上,,教材又結合合成氨生產(chǎn)中動力、材料,、設備,、催化劑的活性等實際情況,較具體地分析了合成氨時壓強,、溫度,、催化劑等的選擇情況。此外,,還結合合成氨生產(chǎn)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等條件對合成氨生產(chǎn)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huán)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jīng)濟效益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學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討論合成氨的發(fā)展前景,拓寬學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更多地應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訓練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合成氨條件的選擇”的教學:
1.提出問題:針對合成氨的反應,,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單位時間里提高的產(chǎn)量,,這是一個化學反應速率問題。
2.復習提問: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結果,。
3.組織討論:
①為使合成氨的反應速率增大,,應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應是可逆反應,,在實際生產(chǎn)中,,僅僅考慮單位時間里的產(chǎn)量問題(化學反應速率問題)還不行,,還需要考慮如何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問題(化學平衡的移動問題),。
③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為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應采取的方法,。
4.閱讀圖表實驗數(shù)據(jù)印證理論:學生通過閱讀表2-4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得出的結論與科學實驗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這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綜合上面的討論情況,,同時綜合考慮合成氨生產(chǎn)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具體地研究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問題。此外,,要結合合成氨生產(chǎn)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對合成氨生產(chǎn)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huán)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jīng)濟效益為目的,。
【最新高一化學物質的量教案】相關推薦文章:
高一化學教學計劃及進度表
高一化學教師工作計劃優(yōu)秀范文
高一化學教學工作計劃表范文精選
高一化學教師學期計劃及目標
高一化學教師工作總結模板優(yōu)秀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