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建安年間的曹植,、孔融等七位文學家合稱“建安七子”,被視為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
A.正確
B.錯誤
生于建安年間的曹植,、孔融等七位文學家合稱“建安七子”,被視為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
A.正確
B.錯誤
答案
B
解 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漢末三國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認。因此,,建安七子不包括曹植,。因此,本題錯誤,。
拓展“七子”的創(chuàng)作與他們的生活道路相對應,,大體上也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會動亂的現實,,抒發(fā)憂國憂民的情懷,,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詩》、《登樓賦》,,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瑀《駕出北郭門行》、劉楨《贈從弟》等,,都具有現實意義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調過于低沉感傷,如王粲《七哀詩》,、劉楨《失題》“天地無期竟”等,。后期作品則大多反映他們對曹氏政權的擁護和自己建立功業(yè)的抱負,內容多為游宴,、贈答等,;但有些對曹氏父子的頌揚,帶有清客陪臣口吻,,顯露出庸俗的態(tài)度,。然而,無論前,、后期,,“七子”的創(chuàng)作都是積極、健康的內容占著主導地位,。
擴展
知識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認,。
“七子”之稱,始于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余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后來投奔曹操,地位發(fā)生了變化,,獲得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干一番事業(yè),。故而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中,,又號“鄴中七子”,。
他們對于詩、賦,、散文的發(fā)展,,都曾作出過貢獻。建安七子與“三曹”往往被視作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建安七子生活在東漢末年,。在儒家經學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兩漢時代,人們對文學的認識多是“依經立義”以教化為中心,重在對文學與政治,、倫理及現實的關系等外部規(guī)律的研究,,而相對忽視了對文學的藝術特質及內部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研究。
不過,,儒家思想本不廢文學,,且漢代處于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儒學在爭奪正統(tǒng)的斗爭中也表現出某些進步因素,,故儒學在漢代較為自由發(fā)展時就也提出了一些對文學的看法,接觸到文學的特質問題,。
此外,,道家異端思想在漢代也在不間斷地發(fā)展著,在經學思想統(tǒng)治較為松弛或逐漸衰微時,,一些學者受道家思想影響提出了對文學更有價值的看法,。文人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對文學的抒情或娛樂性質也逐漸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
這里所說的“文學精神的復蘇”,,就是指文人學者們對文學自身價值和特質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并開始自覺以文學創(chuàng)作抒情言志,、表達一己情懷或以之作為精神自娛手段的狀況。
七人當中,,除被曹操處死的孔融外,,其他六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旗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發(fā)生疫病,,當時為魏王世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給吳質的信中說:“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五人竟然全部死于這次傳染病,。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