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沒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惡,?!墩撜Z》之中,,“仁”字出現(xiàn)了66次,沒有兩個地方解釋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說出雖為圣賢,,仍要經(jīng)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話,,可見他認為性惡來自先天,。他又說“觀過,,斯知仁矣”,好像這糾正錯誤,,促使自己為善的能力,,雖系主動的,但仍要由內(nèi)外觀察而產(chǎn)生,。孟子則沒有這樣猶疑。他曾斬釘截鐵地說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認,,他一生學習,到70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則可以由他自已所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一句話里看出。這種道德力量,,經(jīng)他解釋,純系內(nèi)在的由自我產(chǎn)生,。所以他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賢,。
孔子對“禮”非常尊重,。孔子雖然稱贊管仲對國事有貢獻,,但仍毫不遲疑地攻擊他器用排場超過人臣的限度,。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他死時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卻根據(jù)“禮”的原則反對顏淵厚葬;又因為“禮”的需要,,孔子見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興,??鬃与m不喜歡陽貨的為人,但為了禮尚往來,,他仍想趁著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沒有這樣的耐性。齊宣王稱病,,他也稱病,。他見了梁襄王,出來就說:“望之不似人君,。”魯平公沒有來拜訪他,,他也不去見魯平公。他對各國國君的贈儀,,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齊國的吊喪正使,,出使滕國,,卻始終不對副使談及出使一事。
這中間的不同,,不能說與孔孟二人的個性無關(guān),。或許《論語》與《孟子》兩部書的取材記載不同,,也有影響,。但是至圣和亞圣,相去約兩百年,,中國的局勢,,已起了很大的變化。孟子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這八個字正好可以用來說明他們之間的距離,。
1. 下列關(guān)于“人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孔子認為性惡來自先天,。
B. 孔子認為糾正人性之惡要靠后天學習,。
C.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
D. 盂子認為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圣賢,。
2. 下列選項中,,不能證明孔子對“禮”非常重視的一項是( )
A. 毫不遲疑地攻擊管仲器用排場超過人臣的限度。
B. 根據(jù)“禮”的原則反對厚葬自己的得意門徒顏淵,。
C. 孔子雖不喜歡陽貨的為人,,但為了禮尚往來,仍想去回拜他,。
D. 因為“禮”的需要,,孔子去見了南子,使子路很不高興,。
3. 作者認為孔子和孟子思想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是( )
A. 孔孟二人的個性不同,。
B. 孔孟對“禮”的態(tài)度不同。
C. 《論語》與《盂子》的取材記載不同,。
D. 兩人所處時代局勢發(fā)生了變化,。